1919年上海霍亂大流行!利用「近代歷史地理資訊平臺」製作疫情地圖


本篇文章將以1919年夏秋之際上海爆發的霍亂時疫為例,介紹如何使用本所數位資料庫小組(MHDB)建置之近代歷史地理資訊平臺,繪製當時流行病傳染地圖!


資料庫名稱:「近代歷史地理資訊平臺」

URLhttps://mhdb.mh.sinica.edu.tw/MHGIS/index.php

上架時間:2023年。

適用領域:歷史地理、地理圖資、城市史、交通史、人群遷移史、傳染病史、戰爭史等。

平臺簡介:本計畫以「現代性」與「接觸地帶」為核心概念,資料涵蓋範圍包括今日東亞、東南亞各地的通商口岸或商埠、租界、海關設關地、鐵路樞紐及各大主要城市等等。地圖類型以提供含有市街資訊的大比例尺地圖(1/25000以上)為主,另外亦有地形圖、水路圖、鐵路路線圖及其他主題地圖。更多詳細資訊可參見:https://mhdb.mh.sinica.edu.tw/MHGIS/index.php#about_area

 亮點:使用者無需另外啟用QGISArcGIS等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在網頁中即可製作、匯出近代中國的各類主題地圖喔!大幅降低了空間資訊繪圖的技術門檻,對擬應用空間資訊軟體從事歷史地理課題的朋友,無疑是一大福音!

一、流行病與地理空間資訊的結合


圖片出處:〈時事畫:上海霍亂症的流行〉,《少年》(上海,1919),第9卷第8期,頁1。(取自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https://www.cnbksy.com/search/detail/dce39b94cff4115fa703b2960983db16/7/6465d4de23b0994f9cca7868

   「霍亂」(Cholera)原是印度的本土疾病,19世紀起隨著航運,傳播到世界各國,在歐亞地區皆造成慘重傷亡。引起霍亂病的「霍亂弧菌」好發於糞便汙水、生食腐物堆積等不潔處,患者大多因飲用受污染的水源或食品感染,而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最終脫水而亡。著名的英國內科醫師John Snow,在1854年倫敦爆發霍亂時,以疫調結合地理圖資分析方式(如圖一),推論出霍亂爆發的源頭是街道上的飲用水泵水源,遭到地下汙水汙染導致。[1]這迫使當地政府及居民正視公衛問題,改善城市飲用水及汙水處理等衛生基礎建設,才漸使霍亂病獲得控制。[2]

圖一:John Snow, O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 Cholera. https://johnsnow.matrix.msu.edu/work.php?id=15-78-52 , 最後參考日期2023.05.19

 

    1919年,霍亂症在中國各地肆虐,疫情自沿海城市往內陸蔓延,是20世紀以來中國爆發的最大規模霍亂時疫。[3]上海作為當時中國對外最重要的經貿中心與口岸城市,亦難逃此劫。當時上海尚未建立統一且完善的疫調制度,目前只可見公租界工部局所調查的租界區染疫死亡統計,但整個上海的霍亂疫情如何興起及擴散,未有完整調查資料。[4]不過即便無法掌握確切的染疫人數,我們仍可從當時報紙刊載的時疫報導,窺見當時滬上疫情發展的軌跡。以下將以上海發行最悠久、影響力極大的中文報紙──《申報》中的時疫新聞為例(可利用本館購置「申報」全文資料庫),[5]配合「近代歷史地理資訊平臺內建的近代上海地圖,還原當時疫病蔓延的情形。

 

    191979日《申報》刊登「發現虎列拉症」當年首條霍亂病例新聞起,到10月疫情降溫、各地臨時設立的時疫醫院停辦為止,都有對上海各地的霍亂疫情進行追蹤報導。7月下旬至8月初疫情最熾時,有關疫症新聞刊載連日不輟,不停更新滬上各地發病死傷狀況、救疫措施、防疫公告等資訊。以下是根據79日以來,《申報》中提及的霍亂發病地為基礎所製之表:

 

表一:《申報》刊載七月霍亂發病地區表

 

表二:《申報》刊載八月至十月霍亂發病地區表

 

 二、「近代歷史地理資訊平臺」操作方法

       有了以上這些發病地的記錄,就可以嘗試利用「近代歷史地理資訊平臺繪製當時上海時疫蔓延地圖。操作步驟如下: 

1.      進入平臺首頁後,可在右側選單挑選欲探索的城市,或選擇資料庫已建置的各類主題地圖,抑或在右上方檢索欄中輸入欲查詢的地點。

2.      選定地區進入頁面後,可於畫面左側功能列選單中挑選符合研究需求的歷史地圖。以本文介紹的主題為例,便可選取1918年所製〈上海南北市地圖〉來使用。

👍功能優勢👍:匯入平臺中的歷史地圖解析度非常高,拉近閱讀皆可看到地圖細處街坊名,且歷史地圖經緯度皆已在google map上定位完成。此外,所有地圖圖層都可以自由套疊、設定透明度,以便互相比對,區辨今昔之別,無需再利用其他GIS軟體來定位!

 

3.      在左側檢索欄輸入欲查詢的地名或街道,例如:1919年上海最早發現霍亂的地方在浦東的「陸家嘴」和「爛泥渡」,接著便會在功能列的地圖、地標、道路選單中,顯示與檢索詞相關的結果。以「爛泥渡」來說,道路選單中就有兩個相關的資料,一旦點選,即可在右側地圖畫面標示出來。


4.      倘若平臺上無法查得所需的地名,或該地點尚未在系統中匯入確切的經緯定位也別擔心!只要知曉大致的地理位置,我們就可以利用🌟測繪數化🌟的功能,自行在地圖上畫記地點(如例圖上的陸家嘴)、街道(如例圖上的陸家嘴路)或某特定區域範圍(如例圖上的上海縣城區)。換言之,點、線、面三種標記需求,皆可一起滿足!

 

標記完成後,地圖資料匯出方式分成兩種:

A.「匯出資料」:即匯出標記出的經緯度地理資訊,後續可再將其導入其他GIS資訊軟體應用。

B.「匯出圖片」:直接將右方標記完成的畫面製成PNG圖檔下載。至於圖名、圖例等其他地圖資訊,可再透過小畫家、Photoshop等軟體編輯加入。

三、1919年上海霍亂疫情地圖

    掌握上述幾種基本功能的操作方法,就能根據現有的統計資料繪製地理資訊地圖囉!以下便是應用平臺標記功能,將《申報》刊載之霍亂發病地資訊畫記於圖上,匯出所得之「1919年上海霍亂疫情地圖」:

1.      19197月上旬至月中:從地圖可看出,疫情初始,染疫病例主要分布在浦東陸家嘴、爛泥渡等延浦一帶渡口。此區碼頭及工廠林立,在這裡工作的苦力及廠區工人等勞動者染疫尤眾。[6]

 

2.      19197月中旬:此時浦東疫情逐漸延及對岸的浦西南市及上海老城區。考量到當地華人衛生及飲食習慣:堆積垃圾於江灘或直接傾倒江中、在沿岸便溺、沖洗穢物,同時飲用水源、清洗果菜鍋碗食器也仰賴江水,如此本就容易將病菌帶入腸胃,故疫情始發於黃浦江沿岸並不令人意外。[7]不過除此之外,也應和東西兩岸船渡往來頻繁不無關係。船渡往返除了聯繫兩岸日常生活交通,也是浦東居民取得醫療的管道。當時浦東並未建設獨立醫院供傷病就診,一旦有任何傷病急症,通常只能洽請浦西的醫生攜藥渡江來診治,或患者自行西渡到上海公共醫院、紅十字會時疫醫院等地看病。[8]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公租界區開始出現零星病例。上海城內地方監獄甚至傳出連續多起囚犯染疫後送醫不治的消息。[9]

 

3.      19197下旬:染疫地區已擴及上海各地,浦東疫情沿著內河水道向東邊的鄉鎮蔓延開來;浦西則從南市、縣城往各租界、閘北以及西南方的漕河涇區。這段時間上海霍亂疫情最盛,患者突然在路上嘔吐昏厥而死的消息時有所聞。[10]這些因疫暴死者,多為華人,一部分輿論認為除了與華人的飲食衛生習慣有關之外,也和華人迷信以開壇設醮、迎神賽會等民間宗教方式驅疫、或尋求符水仙丹、挑痧刮痧等傳統醫療,反而耽誤就診時間而導致。[11]

    疫情最熾時,甚至因疫死人數過多,屍體、棺木來不及處理掩埋,只得曝露野外。[12]然而,染疫者屍體及患者嘔吐、排泄物中的病毒一旦流入人們賴以為生的江河,污染水源或飲食,病疫危害影響也越深遠。

 

4.      19198月上旬:據《申報》報導稱疫情在租界區已趨緩,但其它地區仍不可輕忽,且已出現逐漸從上海蔓延至鄰近城鎮之勢。[13]

 

4.      19198月中至10月:大上海霍亂疫情整體降溫,最初的發病地——浦東沿岸也已漸趨緩和。疫情期間,不少基督教青年會、民間慈善團體自發組成清潔隊或衛生宣講團,協助清理街道上的環境衛生,並沿路對居民宣傳公共衛生觀念;紳商則奔走各處籌措醫療用品及經費、或自辦時疫醫院收治患者;淞滬地方警廳、各地分署也開辦防疫局,在街頭與病患居處周邊展開清消,並公告取締販賣腐敗食品商家等,各方勢力合作下才終於抑制了上海本地的疫情。[14]但從地圖上來看,縣城內外仍有傳出零星病例,閘北地區時疫也依然盛行。雖然上海地區疫情受到控制,周邊城市染疫病例卻日漸增加。接下來這張地圖標記了這段期間,《申報》報導上海往西部方向開始傳出疫病消息的城市。

配合平臺內建的鐵路交通路線進行疊圖,可以看出霍亂疫情是沿著滬寧鐵路及滬杭甬鐵路沿線逐漸蔓延到各城市。雖然在8月,兩線各車站已開始實施檢疫,車站設置檢疫人員及醫士,一旦發現疑似染病者,當即扣留、拒其乘車,並將之送往滬上醫院治療,且其後需經醫院證明無病才可搭乘火車。[15]但顯然還是為時已晚,依舊來不及攔阻傳染病向內陸各城市擴散。

 

   以上即是本文應用平臺中內建的疊圖及標記功能,將當時染疫地區繪製而成的視覺化地圖。透過這樣的疫情地圖,比起僅採用文字描述,疫病蔓延情形和擴散途徑更加一目了然。除了本文所展示的傳染病地圖之外,其它但凡涉及時空動態,諸如個人或群體移動、交通運輸路線、工商建設分布、軍事兵力部署等課題,皆可嘗試以本平臺來呈現。

 

倘若初次造訪本站,尚不知從何著手,不妨來參考平臺上自建的各類近代中國史主題系列地圖:

1. 抗戰時期高等教育大遷徙

2. 王韜、譚延闓顏濱之上海遊蹤

3. 中國鐵路建設

4. 中國海關圖資

 

          總而言之,如果您曾因地理資訊軟體的學習門檻而卻步,或不擅長古今地圖套、標記定位等操作方法的朋友,請務必前來體驗「近代歷史地理資訊平臺」,相信定能讓各位收穫滿滿!




[1] John Snow, O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 Cholera. London: John Churohill, 1854. 有關John Snow醫生的研究,皆可在此網站下載閱覽電子文獻:https://johnsnow.matrix.msu.edu/index.php. John Snow醫生的此篇論文開啟將傳染病結合地圖資訊進行研究的濫觴。近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史家Marta Hanson、臺大歷史所張純芳博士的研究,也將地理圖資技術應用到中國乃至東亞疾病史的討論中,相關論文可參考:Marta Hanson, “Visualizing the Geography of the Diseases of China: Western Disease Maps from Analytical Tools to Tools of Empire, Sovereignty, and Public Health Propaganda, 1878–1929.” Science in Context 30:3 (2017), pp. 219-80. 張純芳,〈從觀測到監控--近代東亞疾病地圖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3)。

[2] (日)見市雅俊,《コレラの世界史》(東京:晶文社,1994)。

[3] 有關霍亂在中國的流行,可參考MacPherson, Kerrie(程愷禮),〈霍亂在中國(1820-1930):傳染病國際化的一面〉,收入劉翠溶、伊懋可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頁 747-796。(日)飯島涉,〈1919年的霍亂流行〉,收入《鼠疫與近代中國:衛生的制度化和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頁187-202

[4]中國各地的海關報告中也會對各關口的鼠疫、霍亂、流感等流行病進行調查。在1912-1921年的中國《海關十年報告》中,對於上海的霍亂疫情有如下說明:A sharp outbreak of choleraic diarrhoea, clinically resembling Asiatic cholera, occurred in 1912, but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year 1919, when it caused 32 deaths among foreigners (mostly non-Chinese Asiatics) and 648 deaths among natives, this endemic disease has been held in check. 換言之,霍亂自1912年在上海大爆發以來10年間,1919年的疫情應是最嚴重的一次。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的染疫死亡人數統計,僅是上海工部局衛生處針對公租界內部的疫調。但只要調查當時各大報紙的疫情報導,就可以知道當時霍亂對整個上海(包含租界以外)造成的傷亡遠超過此數。租界內的疫調統計也未必準確,其中一個原因是,工部局衛生處的疫調是根據時疫醫院收容病患死亡人數,但當時有許多染疫死者在未送醫前就已殞命。上述提及之海關報告及工部局史料,可參考:本所新建之「近代海關資料平台」,https://mhdb.mh.sinica.edu.tw/customs/web/ ;上海共同租界工務局編,〈一八九O年以來上海公共租界居民因患傳染病致死人數比較表〉,收入《上海共同租界工部局年報》(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88),頁211

[5] 欲知「申報」全文資料庫使用方法及功能,請參見本部落格文章〈如何在「申報資料庫」使用ANDORNOT檢索呢?〉,https://asmhlibref.blogspot.com/2020/10/andornot.html 2020.11.02發布。

[6] 〈浦東發現虎列拉症四誌〉,《申報》,1919714日,第10版。

[7] 19世紀西方醫者來中國後,對華人衛生狀況的批評頗多,關於此類論述的討論,可參考李尚仁,〈腐物與骯髒感:十九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環境的體驗〉,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

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頁 45-82

[8] 〈爛泥渡開設醫院之籌備〉,《申報》,1919814日,第11版。〈勸募爛泥渡永久醫院經費〉,《申報》,19191220日,第11版。

[9] 〈三監犯染疫斃命〉,《申報》,1919714日,第11版。〈時疫之蔓延〉,《申報》,1919715日,第11版。〈又有數監犯染疫斃命〉,《申報》,1919715日,第11版。

[10] 〈疫勢流行更盛〉,《申報》,1919719日,第10版。〈疫症並未稍減〉,《申報》,1919721日,第10版。〈疫症消息之昨聞〉,《申報》,1919722日,第10版。〈昨日之疫症消息〉,《申報》,1919724日,第10版。

[11] 〈關於疫症之消息〉,《申報》,191981日,第10版。〈警廳查禁賽會〉,《申報》,191984日,第11版。「霍亂」好發於炎熱的夏秋季,患者容易頭暈吐瀉,與中國傳統的「痧症」盛行期、病徵類似,因此有許多人會誤將「霍亂」視為痧症的一種,採用挑痧刮痧、服食涼藥的方式治療。清代中國醫者對痧症及霍亂等類似病症的觀點,可參見:祝平一,〈清代的痧症-一個疾病範疇的誕生〉,《漢學研究》313期(臺北,2013),頁193-228

[12] 〈疫症流行之昨聞〉,《申報》,1919728日,第10版。

[13] 〈時疫勢漸殺减〉,《申報》,191983日,第10版。〈疫勢漸殺後之防疫消息〉,《申報》,191984日,第10版。〈關於時疫之消息〉,《申報》,1919813日,第11版。

[14] 有關民國初年各地方政府、紳商及慈善團體在疫病肆虐時所扮演的角色,可參見皮國立,〈民國疫病與社會應對──1918年大流感在京、津與滬、紹之區域對比研究〉,《新史學》274期,(台北,2016),頁57-106

[15] 〈關於疫症之消息〉,《申報》,1919819日,第11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