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的囚徒:亞洲盟軍戰俘與拘留僑民資料庫

本文將介紹二戰時期囚禁於亞洲的盟軍戰俘和拘留民相關之免費研究資源!

適用領域:二戰史、太平洋戰爭、拘禁文化等。



「山東濰縣拘留營的每日列隊點名時間」

圖片來源:Roll Call. paint by Godon Martin. Image courtesy of Norman Cliff and Weihsien Paintings (http://www.weihsien-paintings.org/NormanCliff/paintings/p_paintings.htm#19 ).

一、前言

    傳統二戰史研究,大多聚焦於重要的前線軍事人物、關鍵戰役、戰略布局等課題,而被視為為失敗象徵的「戰俘」,相對之下較不受史家的青睞,更別說是身為非前線作戰人員的平民,他們在戰爭中的處境和遭遇,往往更容易被忽略。[1]然而,即便是這些不受矚目的群體,在二戰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絕非微不足道。但若未留下紀錄,這些塵封的記憶都將隨著光陰流逝,最終埋沒於歷史煙塵中。

 

    所幸約在1970年代起,或許是有感於大限將至、時日無多的急迫性,為了讓後人勿忘這段過去,那些親身經歷戰俘與拘禁生活者,乃至於他們的親友、後代,紛紛開始拾起回憶的碎片,或提起紙筆紀錄、彙整這段塵封的過去,並以日記、傳記、回憶錄、小說,或口述史等形式出版,呈現在世人眼前。[2]

 

    這股記述戰時經歷的風潮在歐陸尤為興盛,加之後起的影視作品進一步拓展故事傳播的廣度,使之成為越來越多人所熟知的歷史。相較於歐陸戰場,遠東亞洲戰事中的盟軍戰俘、拘留僑民們受到關注的程度卻遠不如前者。[3]同類型軍事管制區,人們大多知曉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及其中發生的暴行,卻未必聽說過曾被拘禁在中國、日本、台灣、東南亞等地的戰俘或拘留民的境遇。

 

    這些身處異域的囚徒們當時究竟如何生活?他們的故事如何被記述?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以下2種免費海外資源,看看遠東戰場上遭到日軍禁錮的盟軍戰俘及拘留民的故事。

二、COFEPOW(Children & Families of Far East Prisoners of War)資料庫

    首先要介紹的COFEPOWChildren & Families of Far East Prisoners of War是由一名遠東戰俘之女Carol Cooper20世紀末發起的非營利組織經營,其宗旨在蒐集與保存遠東戰俘們的故事,令後人永誌不忘。網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將從世界各地蒐羅而來的遠東戰俘故事彙整、分類,進一步規劃而成研究資料庫(Research Database)。


   該資料庫中收錄的資料包含:

(1)  武裝部隊的故事:

戰俘的故事

疏散與救援艦

美國軍艦

地獄船

英國軍隊

商船

皇家空軍

皇家海軍

(2)  傷亡名單

戰俘傷亡
地獄船傷亡

(3)  解放問卷

(4)遠東戰俘名單

(5)戰爭公墓
 
泰國

  新加坡

  拉包爾新不列點

  巴布亞新幾內亞

  馬來西亞

  日本

  印尼

  香港

  緬甸

  婆羅洲

(6)醫療資訊

  臨時醫療

  罹患霍亂並生還

  熱帶潰瘍

  瘧疾

  痢疾

  飲食缺乏

  飲食缺乏2

  霍亂

  腳氣病


 Tips: 除了進入上述分類項目中一一瀏覽收錄內容,倘若已有明確的查找目標,即可以直接在右上方檢索欄中,輸入關鍵字,搜尋資料庫中所有相關資料!


    在這裡我們除了能找到當時被日軍俘虜人員的傷亡名單、死後的埋葬地點(戰俘名單目前被隱蔽保護,僅提供COFEPOW會員使用,如有研究需求則須註冊會員方可閱覽),更珍貴的是,可以看到一篇篇由戰俘本人或其親屬所寫下的經歷、紀錄片、口述錄音,或者公開當年留下的書信或日記等內容。透過這些資料,我們才得以見聞亞洲戰俘當時面臨的苦難和處境。


    二戰期間,日軍戰俘營的死亡率比歐洲戰場戰俘營來的高,這一方面與日軍迫使戰俘從事非人道的高強度勞力工作有關,例如:惡名昭彰的死亡鐵路(即泰緬鐵路),就是由戰俘不舍晝夜得在空襲下揮灑血汗施工,方得在極短時間內建設完成。[4]另一方面,許多缺乏適當的飲食補給和休息,抵抗力下降的戰俘,也因難以抵擋亞洲各地盛行的傳染病侵襲而死。

 

    關於當時亞洲戰場上的常見疾病,以及戰俘所接受的醫療資源,利物浦熱帶醫學院The Liverpool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的研究團隊在1998年,利用保存至今的醫療紀錄、檔案、醫療勤務兵的日記和口述訪談等,對當時的戰地傳染病和醫療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網站中也展示了利物浦熱帶醫學院的部分研究成果,以供學人參考。

戰俘染上熱帶潰瘍的急救方式:用刀子刮除潰瘍的腐肉,或將感染的腿泡入河水讓魚兒啃食腐肉中的蛆蟲。
圖片來源:“Tropical Ulcers”, Image courtesy of Jack Chaulker and COFEPOW (https://www.cofepow.org.uk/med-info/tropical-ulcers)

 

   另一個值得研究者參考的是,該網站中收錄了二戰亞洲戰俘相關主題書目,並定期更新該領域的最新著作,其中包含每本著作的書介及購書管道,讓研究者隨時都能在此瀏覽最新書訊。


  

三、Weihsien Paintings 資料庫

 

    相對於具有軍事性質的戰俘,本文接下來介紹的Weihsien Paintings,揭露的是被日軍禁錮於平民拘留營中的在華外僑生活景況。

 


  

    珍珠港事變後,日本正式對歐美同盟國宣戰。身在亞洲戰場上的盟軍外僑平民,一夕之間成為日軍眼中的「敵國人」。為了控管這些在亞外僑,日軍開始在各城市設置專門軟禁僑民的空間,並命名為「敵國人集團生活所」(Civilian Assembly Center)。[5]


遠東地區的戰俘營和拘留營分布地圖

圖片來源:Prisoner of War & Internee Camps in the Far East. Image courtesy of Joyce and Eddie Cooke and Weihsien Paintings.(http://www.weihsien-paintings.org/cooke/index.php)

 

    Weihsien Paintings是由一群曾在1943年至1945年間,被拘禁在中國山東濰縣拘留營中的僑民所創建的網站。其中收錄了當時身在營中之僑民手繪的圖畫、筆記、剪報、書信、照片,以及太平洋戰爭相關的史料、歷史年譜、地圖和著作資訊。這些資料大多收入「WEIHSIEN」項目之下。



   網站中展示的資料裡,以手繪圖稿為多,大部分是當時營內拘留民在拘禁期間,對著營區某一隅風景所繪製的素描或水彩畫,可以說是該網站最具特色的典藏資料。獨具巧思的是,網站在每一張圖畫的下方都幾乎都搭配著營區內部陳設地圖,並在地圖上指引出畫中風景所在位置(如下圖),以便讀者參照。
   

圖片來源:Image courtesy of Ted Pearson's collection and Weihsien Paintings. (http://weihsien-paintings.org/TedPearson/paintings/index.htm#s11)

 

   除了圖畫以外,當然我們也可以其他各種類型的文件中,窺見到拘留民在營中的飲食起居的大致情形,比如當時被拘禁濰縣的天津銀行家Leopold Pander所寫的書信,就對當時的營內生活有詳細的描述:


圖片來源:After "Pearl Harbor": obligation to wear an armband. Image courtesy of Leopold Pander and Weihsien Paintings.(http://www.weihsien-paintings.org/pander/index.php)

 

    由此可見,拘留民在營中的作息規律,每日上午7:30就要早點名,晚上22:00熄燈就寢,用餐時間必須按照規定的時間到食堂用餐。飲食上算是不虞匱乏、飲食也顧及西方人的習慣和營養均衡(澱粉、蔬菜和蛋白質兼具),營中的勞動由拘留民自行承擔,但不論男女都有定期的休假時間。

 

   比起戰俘營的狀況,拘留營中的外僑並未遭受日軍殘忍的虐待與高度勞動之苦,飲食和休憩也能獲得基本的保障。[6]實際上營內秩序和公共事務也由拘留民自組委員會來協調分配及管理,保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性。反觀日方駐營人數則僅占營中拘留僑民總數的5%,平日主要任務只是負責點名、監控出入口,以確保僑民不得隨意出入營區,顯然日軍對拘留民的控管比起戰俘寬鬆許多。[7]不過對於部分早就在中國過慣舒服日子的僑民而言,原本一般家務都會交由幫傭代勞,平日並沒有多少勞動的經驗,如今必須親自動手,難免還是感到辛勞或吐露抱怨。[8]此外,失去自由和隱私的集體生活,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也會對身處其中的人們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

 


濰縣拘留營的大門,又被稱為「自由之門」(The Gate to Freedom

圖片來源:The Gate to Freedom. Painted by Mrs. M.S. Jamieson, 1944. Image courtesy of Joyce & Eddie Cooke's collection and Weihsien Paintings (http://www.weihsien-paintings.org/cooke/paintings/list/index.php#04 )

 

即便拘留營區中的生活運作再怎麼「如常」,一旦通往外界的出口被日軍控制,僑民就只能如一群失去自由的鳥,困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囚籠中,等待光陰的流逝。

   

總的來說,COFEPOWWeihsien Paintings收錄的亞洲盟軍戰俘與拘留民相關資源相當豐富,包含各種類型的一手史料以及二手研究介紹,但COFEPOW涉及的區域以東南亞地區為主,Weihsien Painting則聚焦中國濰縣拘留營,其他諸如臺灣、日本以及中國其他城市的戰俘營、拘留所,則探討較少。

💡欲知更多二戰時期亞洲其他地區的戰俘及拘留民的故事、史料或相關研究,還可以參考如下幾種免費資源網站:

 

1.    POW/INTERNMENT CAMPS IN ASIA DURING WWII: https://www.cnac.org/emilscott/powcamps01.htm

2.    Never forgotten: The Story of the Taiwan POW Camps: http://www.powtaiwan.org/The%20Book/index.php

3.    POW Research Network Japan: http://www.powresearch.jp/en/index.html

4.    Mapping POW Camps in Japan during World War II: https://manoa.hawaii.edu/wcdi/projects/mapping-pow-camps/

 



[1] 連玲玲,〈從自我書寫到公眾展演:艾佩琪(Peggy Abkhazi〉的戰時日記),《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6(臺北,2014),頁86Bernice Archer, The Internment of Western Civilians under the Japanese1941-1945: A Patchwork of Internme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2] Felicia Yap, “Voices and Silences of Memory: Civilian Internees of the Japanese in British Asia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50:4 (2011), pp. 923, 932- 935.

[3] Carol Cooper, “The Lost Diary”. COFEPOW, https://www.cofepow.org.uk/stories-poems/the-lost-diary .最後瀏覽日期2023.05.23

[4] 一般認為日軍對待戰俘之苛刻,是由於日本不認同《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 of 1929)第二條的〈關於戰俘待遇公約〉,因此並未與之締約,而這是受到日本視淪為戰俘的士兵為恥辱的傳統觀念影響所致。李盈萱,〈二戰期間的臺灣戰俘營:以中立國與紅十字會的參訪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20),頁42-47

[5] 西方對戰爭下專為拘禁平民設置的空間一般稱為Civilian Internment CampConcentration Camp,中文學界則多稱之「拘留營」、「集中營」。張勤瑩,〈山東濰縣拘留營的日常飲食面向:以英籍外僑的視角為中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0(臺北,2020),頁65

[6] 石岩,〈二戰時期日軍設立的瀋陽盟軍戰俘營和濰縣僑民集中營之比較研究〉,《抗戰史料研究》1(北京,2015),頁64-71

[7] 張勤瑩,〈山東濰縣拘留營的日常飲食面向:以英籍外僑的視角為中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0(臺北,2020),頁74

[8] 連玲玲,〈從自我書寫到公眾展演:艾佩琪(Peggy Abkhazi〉的戰時日記),《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6(臺北,2014),頁6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