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you image that? 近代中國的跑馬場舊影(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Database)

 




本文將介紹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建置之線上影像資料庫: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URL
https://hpcbristol.net/
資料涵蓋年代:19-20世紀
適用領域:近代中國社會史、租界史、城市史等
資源介紹:

19世紀中,西洋攝像技術隨西人傳教、經商以及列強侵略的腳步進入中國。掌握技術的外人攜帶攝影器材在中國各地拍攝照片,為他們旅居中國的日子留下影像紀念。其後陸續有不少華人習得此技,或在租界區開設寫真館,為當地知名人物、家族成員拍攝肖像照;或作為工作之餘的嗜好,用相機記錄下各地名勝美景或市井社會之風貌。這個資料庫中,收藏約21,000張這個時期留下的珍貴影像史料,照片來自世界各地機構或私人收藏,皆已獲得授權,且資料持續保持更新,提供近代史研究者免費下載使用。[1](引用規範及格式請參考其網站著作權說明 

本資料庫另設有一部落格Visualising China,每月定期發布一些特定主題照片的歷史考察,有時分析影像中的人物身分、物品來歷,或者討論攝影當下的時空背景、後續發展等。文章討論廣泛涉及近代中國各領域課題,雖為部落格短文,但學術性十足,富有啟發性。詳情可參考以下連結:https://visualisingchina.net/blog/



    1938816日,一自稱「煙橋」的投稿人在上海《社會日報》上刊載一篇名為〈跑馬廳〉的短文,他寫道:

某日,登跑馬廳二樓,時夕陽猶掛廳簷,返映靜安寺路一帶巨廈,作醉黃色。廣場碧草如海絨之茵,雅適遊目。場外車龍人蟻,場內以布障畫為數區,碧眼兒打網球為戲。[2]

   寥寥幾句便描寫了當時上海跑馬廳內外景象與看臺陳設概況。由於跑馬在近代中國,尤其是幾個重要的租界港口城市,是十分熱門的運動競賽和博奕活動,不論在洋人社群或華人團體中都相當受歡迎,[3]因此經常可在當時的報刊上看見諸如此類的報導。然僅透過文字的描繪,我們或許仍難以想像在跑馬會場的種種情景,諸如跑馬廳的樓房是什麼樣子?觀賽看台的設計形制為何?賽場有多麼寬闊?觀眾在哪觀賽?場外人潮如何洶湧?根據文字報導,我們真的能在腦中描繪出明確的畫面嗎?

     在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我們可以在首頁右上方檢索框內輸入欲搜尋的英文關鍵詞,如「race club」,點擊search,便會出現相關照片。



    再者,可以利用進階檢索,設定欲搜得的照片拍攝時間區段,或輸入其他進階條件限制,如拍攝地點、相片標題、內文說明、相片編號等,以限縮搜索範圍,以貼近我們所希望看到的內容。以跑馬會來說,中國漢口、香港、澳門、上海等地皆有建立跑馬會,我們可以選擇想觀察的地區及年代。


檢索tips:本資料庫需以英文詞彙檢索,所有包含該詞的單字皆會出現在檢索結果內。如欲尋找「貓」,即輸入cat,除了cat相關的照片外,還會同時出現與catholic, educatio等包含cat拼字的主題照片。故建議各位除了主要詞彙外,還可以添加其他限制性的詞彙一起搜尋,例如"cat"+"animal"或者”cat”+”pet”,或使用以上進階檢索功能篩選,出現的結果才能更貼近所需的主題。

 

    當檢索結果出現後,我們可以點選有興趣的照片,進入該相片的獨立頁面,這裡提供了所有和影像相關的資訊,包含相片來源、下載點、拍攝地點、時間、攝影者與被攝影者身分(如果有的話,皆會在此標註),同一系列或攝影師拍攝的作品也會一併在此出現,供訪客同時瀏覽。Tags則標註出照片中涉及的所有主題標籤,點選任一即可瀏覽與該主題相關的其他照片。

     透過這些照片,我們不只能透過文字描述來想像,而是可以直接看到上海跑馬廳建置的華美洋樓,其中設有能登高望遠的挑高陽台與望樓(如下圖一),亦可見賽場內草皮之寬敞,以及觀臺上設置的遮陽棚,讓觀眾觀賞賽事時不必忍受日曬雨淋。(圖二)還可以看到,賽後觀眾夾道簇擁著勝出的馬兒與騎手,以及盛裝赴會的先生女士們。(圖三)


圖一:Shanghai Race Club. Identifier: Hy01-06. Photograph by Hayward Family during 1899-1901. Image courtesy of Jane Hayward and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Bristol(www.hpcbristol.net).


圖二:Soldiers and spectators, Shanghai Race Club, Shanghai. Identifier: EP01-119. Photograph by Jack Ephgrave in 1930. Image courtesy of Adrienne Livesey, Elaine Ryder, Irene Brien and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Bristol (www.hpcbristol.net).



圖三:Dolly Hutton Potts leading a winning horse, Shanghai Race Club, Shanghai. Identifier: PO-d01. Photograph by George Hutton Potts in 1910. Image courtesy of David Hutton-Potts and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Bristol (www.hpcbristol.net).




   
除了西人在中國設置的競技賽場情景,我們還可以在此看到不少當時中國社會的面貌,包含校園裡做晨間體操的學生、以人力推動大型石磨的纏足婦女、[4]排隊看診的病家、在洋人宅中幫傭帶娃的中國褓姆、街道上行乞的丐兒、蜷縮懷中的貓兒、田裡的牛隻、駝著行囊的驢馬或駱駝,當然還能看到中國傳統的亭台樓閣、驛道客棧、津渡海港、流動於路上形形色色的車馬、江河上的各式橋梁舟船等建築、器具之工法。

    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攝影師,按下快門的剎那,成就了永恆的一瞬。影像帶領我們回望近代中國,窺見不同階級、種族和性別的人物生活的景況,也讓腦中那些以文字記錄建構的image更為具體。[5]

 

📣號外加碼📣配合本期資源介紹,本館亦推出圖書館數位典藏網線上主題展「近代的跑馬賽紀聞」,歡迎各位入內參觀瀏覽!



參考資料:

[1] 本資料庫另有一相關的姊妹庫為China Families,內容詳見上一期部落格文章介紹「洋人在中國:從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Francis Arthur Aglen)說起

[2] 煙橋,〈偶得集:跑馬廳〉,《社會日報》,上海,1938816日,第二版。該篇報導可在近史所圖書館建置之數位典藏系統,以及本館購買的《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中閱覽原件影像檔。

[3] 欲了解英國跑馬文化如何移植到中國,並經過多重「轉譯」(translation),使得在華的跑馬競賽漸與中式博奕傳統結合,可參見本所研究員張寧著作,《異國事務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9)。

[4] 近代中國的纏足文化及女性的能動性,可參見Dorothy Ko, 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中譯本為高彥頤,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2007)。

[5] 近史所數位資料庫小組建置之「近代歷史照片資料庫」亦收藏了不少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舊照,推薦各位入內瀏覽參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