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交史新書快報:以「近代東亞與冷戰」為核心


為支持2025年本所舉辦之外交史研習營,郭廷以圖書館特別精選近期出版之外交史領域新書(中、西、日、韓文共40本),除讓學員能夠充分掌握外交史研究趨勢,亦推薦給關注國際關係、外交課題的研究人員與各方學人參閱。

 

 

    外交史作為歷史學主流研究領域之一,其發展與近代民族國家的崛起密不可分。過去外交史常以主權國家為分析主軸,聚焦國際關係與外交政策的演變,並以官方檔案為主要材料,強調菁英決策與國家利益。然自20世紀末以來,歐美學界對其方法與視角提出批判,認為以往過度聚焦民族主義與上層政治菁英觀點,忽略社會、文化與經濟結構性的影響。後現代主義與全球化進一步挑戰外交史的理論基礎,促使學界轉向跨國、跨學科的研究模式,強調非國家行為者與話語權力的角色。如今外交史正朝向更多元並具包容性與批判性的方向發展,結合文化研究、國際關係理論、人際網絡分析、社會學或性別理論等研究方法,探索族群、性別、宗教乃至人際間的日常互動等因素對外交的深層影響。[1]

 

    本次選出的40本中、英、日、韓文新書,集中於臺灣學界關注的東亞地區,時間跨度由明清延伸至冷戰時期,題材涵蓋朝貢秩序、殖民政策、帝國軍事衝突、冷戰秩序與後殖民社會等。許多著作呼應上述外交史的學術轉向,不僅採用跨國、跨語言、跨階層的史料及視角,亦結合跨學科研究方法分析各類外交事件,開拓外交史的新面向。這些作品皆大量運用多國官方檔案、個人檔案、傳記、口述訪談等資料,呈現決策背後複雜的社會網絡及後續影響,並試圖梳理更複雜的跨國地域空間與國家間的政經博弈,為理解近代東亞乃至全球國際關係提供新的視野。

 

*本文引用書目介紹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目錄

一、中文新書

二、西文新書

三、日文新書

四、韓文新書



一、中文新書  〔回目錄〕

1

書目資訊

帝國的敘事話語:國家身份塑造與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

作者:王立新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1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結合國際關係理論與話語分析,探討美國自18世紀晚期以來如何透過精英敘事建構文明特性與地緣政治身份,進而影響外交政策。 作者指出,冷戰時期美國的新國家身份敘事不僅強化了「西方」概念,也推動了對外干預與戰略行動,加速冷戰終結。 此書為外交史研究提供話語層面的新視角,深化對美國國家戰略形成的理解。

2

書目資訊

什麼是外交史
作者:唐啟華著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25/06

目次

館藏資訊

 

這本書旨透過彙整中外學術成果,系統性地梳理外交史的定義、特色與方法論。作者不僅詳述西方外交史的演進與當代研究趨勢,也分析中國外交史的學科建構與重要研究取向,展現跨文化視野與比較分析的深度。書末回顧外交史的研究性質與方法,並提出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

3

書目資訊

冷戰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戰世界
作者:益田肇(Masuda Hajimu)著;葉靜嘉譯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6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跳脫傳統美蘇對峙的冷戰敘事,主張以「人民的視角」重構冷戰世界的形成與運作。作者以全球史與社會史的交叉視野,深入探討韓戰如何成為冷戰的催化劑,並揭示冷戰並非由上而下的政治命令,而是由無數普通人透過教育、媒體、社區監控與自我審查等日常實踐,共同建構出的「想像現實」。書中涉及1945至1952年間美國、中國、臺灣、日本、英國、菲律賓等地的社會動員與政治清洗。冷戰不只是國際關係的結果,更是一場深植人心的社會戰爭。從麥卡錫主義、赤色清洗、白色恐怖到反革命鎮壓,各地政權皆以「反共」之名行「排除異議」之實,藉此穩固統治與秩序。

4

書目資訊

變局中的抉擇:英國南海諸島政策研究(1920-1941)
作者:蔡梓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25/01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選取1920-1941年英國南海諸島政策為研究對象,把這一時期英國制定、推行和調適南海諸島政策的歷史脈絡放到動態的、網狀的國際關係中進行系統、全面研究,進而考察處於國勢衰退中的英國面對波詭雲譎的國際局勢,如何因時調整自身在遠東-西太平洋地區的角色定位和戰略目標,以及英國的決策和行動所帶來的影響。

5

書目資訊

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
作者:刁書仁
出版社: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為刁書仁《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系列之一,其中分為三篇:第一篇「明朝與朝鮮」,收錄〈明前期明朝向朝鮮索徵的「別貢」〉、〈洪武時期高麗、李朝與明朝關係探析〉、〈洪武時期中朝外交中的「表箋風波」〉、〈明嘉靖朝孔廟祀典的釐正與朝鮮王朝的應對〉、〈王陽明從祀孔廟與朝鮮王朝的應對〉、〈壬辰戰爭日本「假道入明」與朝鮮的應對〉、〈袁黃萬曆援朝戰爭史事鈎沉〉、〈天啟時期明朝與朝鮮的封貢關係──以朝鮮國王李倧「封典」為中心〉、〈朝鮮王朝對中國書籍的購求及其對儒家文化的吸收〉;第二篇「朝鮮使臣的明朝見聞」,收錄〈天啟四年朝鮮使臣的北京之行──以洪翼漢《華浦先生朝天航海錄》為中心〉、〈朝鮮使臣所見晚明遼東社會的民生與情勢〉、〈朝鮮使臣所見晚明社會之亂象──以朝鮮使臣所撰《朝天錄》為中心〉;第三篇「清朝與朝鮮」,收錄〈李朝孝宗「反清復明」活動及其影響──兼論東亞「華夷秩序」的裂變〉、〈從「北伐論」到「北學論」──試論李氏朝鮮對清朝態度的轉變〉、〈論清朝與李朝封貢關係的形成與確立〉及〈明清東北史研究中「他者」文獻的史料價值──以朝鮮文獻所載清開國史料爲例〉;書末另附〈新修《清史》人物傳記太祖朝實錄史料研究〉專文。

6

書目資訊

蔣介石與中日蘇三角關係(1931-1937)
作者:鹿錫俊
出版社:開源書局出版有限公司;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提出「多邊外交動態」的研究視角,探討蔣介石如何在中日蘇三角互動中權衡「抗日」與「防共」策略。作者透過地域、關係、方法三重結合——包括中國與日本研究、中日與中日蘇德關係、政策與人物分析——揭示蔣在外交博弈中的矛盾與抉擇,並指出全面戰爭並非突發,而是多重外交困境交織的結果。此書不僅重構決策過程,更提出對中國外交選擇的新詮釋。

7

書目資訊

中國、蘇聯與美國的戰後韓半島政策(1941-1945)
作者:朴多晶
出版社: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以「三方互動的戰略博弈」為核心,深入分析韓半島分裂的外交根源。作者強調,二戰期間美國的兩項對韓政策——國際託管與劃分三八線——是牽動中國國民政府與蘇聯態度的關鍵。她主張應跳脫單一國家敘事,將韓半島政策置於美中蘇三國的地緣戰略架構中,並指出美國的方案不僅受制於歐亞戰場形勢,亦與東北亞安全觀、原子彈試驗密切相關。透過美國政府內部討論、中國外交訴求與蘇聯反應,本書揭示韓半島命運如何成為美蘇冷戰的序章。

8

書目資訊

不正義的地理學: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作者:顧若鵬;張毅瑄 譯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8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聚焦於二戰後東亞地區的戰爭記憶與歷史正義問題,挑戰傳統國別史框架,提出「競爭正義」的概念,揭示記憶如何被政治操控並形塑當代東亞局勢。作者以中、日、臺、港等地的原始檔案與實地訪談為基礎,分析東京大審與各地戰犯審判的法律與政治意涵,並探討日本帝國瓦解後的歷史敘事如何影響國族認同與政權合法性。全書探討層面涵蓋日本戰敗後的東亞變局、戰爭罪行的重新定義、法庭作為政治舞台的角色,以及記憶如何在不同政權中被持續競逐與重構。本書不僅提供跨國比較視角,更為理解臺灣在東亞歷史中的座標與角色提供深刻洞察。

9

書目資訊

『安國之道』:英國的殖民情報系統及其在亞洲的擴張
作者:何偉亞(James Hevia)著;徐萍 譯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1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以採取軍事外交制度的研究視角,重新解構帝國安全機制的形成與運作。作者何偉亞(James Hevia)受傅柯(Michel Foucault)啟發,聚焦英屬印度軍情單位於1880至1940年間製作的路線書與軍事報告,指出這些情報不僅為帝國制定策略,更深刻塑造了「亞洲」作為殖民干涉對象的知識建構。何偉亞主張,殖民擴張非僅透過武力,而是經由情報、測量、地理與民族資料的系統整理來「治理」空間與人口;透過重構情報體系,他揭示英國如何藉由安全制度穩固在亞洲的支配地位,並與俄國展開激烈博弈。

10

書目資訊

跨境的文化觀察:冷戰到當代東亞社會的鏈結與脈動
作者:蔡龍保 主編;小牟田哲彥、山崎直也、王超然、吳文星、林志宏、林明煌、曾美芳、澤田ゆかり 等著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3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由臺日學者共同撰寫,以跨領域論文集形式呈現,涵蓋歷史、教育、社會、法學等面向,細緻描繪冷戰後至當代東亞社會的文化與制度脈動。撰寫關懷聚焦「跨境文化互動」,強調透過歷史教育變革、媒體敘事轉型與社會制度變遷,反映地區認同與交流模式的重塑。主要論點為:透過「全球史」視角檢視臺、日、港等地在冷戰結構下的教育改革、少子高齡挑戰與媒體工具化現象,揭示跨國互動如何深刻重塑東亞的知識生產與文化認知。本書體現區域比較與深度實證,為當代東亞研究提供重要基礎與思考框架。

二、西文新書  〔回目錄〕

1

書目資訊

Hand of the Prince: How Diplomacy Writes Subjects, Territory, Time, and Norms

作者:Pablo de Orellana
出版社: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25/03/18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Pablo de Orellana 在本書提出的問題意識聚焦於外交如何透過「描述」塑造國際認知與行動架構。作者的研究目標在於揭示外交不只是實務活動,更是知識生產過程,其所撰寫的描述、評估與分析可影響本國或他國政策選擇。採用文本分析與外交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討外交如何書寫「主體」、「領域」、「時間」與「規範」。作者指出外交文本具有建構現實的權力,能將行為者置入如「共產主義」或「恐怖主義」等類別,並引發重大政策後果。此書重新思考外交文本的能動性,並挑戰傳統將外交視為工具性實踐的觀點。

2

書目資訊

Book diplomacy in the cultural Cold War :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作者:Esmaeil Haddadian-Moghaddam 與 Giles Scott-Smith 編著
出版社:Brill
出版日期:2025/06/23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冷戰時期書籍如何成為文化外交的關鍵工具,展現國家如何透過出版、翻譯與文學網絡進行意識形態的輸出與影響。全書由多位學者合著,採跨學科視角,涵蓋美蘇對抗、文學代理人角色、兒童文學翻譯、科學出版交流等面向,揭示書籍在國際關係中的軟實力作用。其核心觀點在於:書籍不僅是文化載體,更是外交策略的一環,透過國家與私人機構的合作,形塑全球輿論與文化認同。此書的貢獻在於拓展冷戰研究的文化層面,並提供豐富案例,引導讀者重新思考文本與權力的交織關係。

3

書目資訊

Securing Empire: Imperial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作者:Beatrice de Graaf、Ozan Ozavci 與 Erik de Lange 編著
出版社:Bloomsbury Academic
出版日期:2024/10/17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以「安全」作為帝國擴張與全球治理的核心問題意識,主張安全不僅是帝國競爭的結果,更是驅動合作與制度創新的力量。研究目標在於重新思考 19 世紀國際關係的動力結構,從混合法院、衛生措施、警察組織到跨帝國水域治理,呈現帝國如何以安全為名進行殖民、協調與知識建構。全書採用跨帝國個案研究方法,結合法國、英國、日本、美國等多國經驗,提出「trans-imperial security culture」的論點,強調共享威脅想像如何促成全球治理模式的誕生,並形塑近代世界秩序。此書挑戰傳統帝國史,以安全為主軸建構 19 世紀的全球轉型敘事。

4

書目資訊

The Eurasian Century: Hot Wars, Cold War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作者:Hal Brands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出版日期:2025/01/18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中打破以往美國主導的世界敘事,重新聚焦歐亞的地緣關係。作者主張近現代的全球衝突與秩序,其實深深根植於歐亞戰略地理之中。從德國、蘇聯到中國與伊朗,各大強權爭奪此地所引發的戰爭與制度重塑,並輔以歷史資料與戰略分析揭示科技、軍事與意識形態的交織作用。Brands 進一步指出,今日全球的不安與對抗,其脈絡源於這場尚未結束的世紀博弈。透過對歐亞動盪的全景式描繪,他提供一套不同以往的理解架構,使我們得以重新思考國際秩序的根基與未來。

5

書目資訊

The Breakdown of the Grand Allianc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1942–1946

作者:John Kent
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出版日期:2024/10/17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從美、英、蘇三國二戰時的合作出發,梳理其如何一步步走向冷戰的對峙局面。他打破西方主流史觀,反思戰後秩序的建構過程是否掩蓋了自身的意識形態與帝國利益。作者細讀美、英、蘇三國外交決策,融入軍事事件與區域衝突細節,重建二戰期間的合作脈絡及裂痕生成。他強調,真正的轉折點並非始於1948年冷戰升溫,而是從1944年協商出現摩擦開始,逐漸讓穩定願景讓位於權力競爭。本書透過史料分析與外交內情揭示美、英、蘇三方如何在協調穩定的同時,也埋下日後衝突的種子,使得冷戰不只是意識形態的對決,更是帝國崩解與世界再分配的延續。

6

書目資訊

Sino-British Negotiations on 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 (1979–1997)

作者:Wanglai Gao
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日期:2025/01/05


目次

館藏資訊

電子書(限院內)

簡介

本書梳理近二十年來香港政治發展的協商過程,捕捉其中權力博弈、語言策略與談判節奏的細微流動。作者並未僅止於外交檔案的鋪陳,而是從英國與中國雙邊言論的落差切入,解析彼此對「一國兩制」與主權移交的語境理解如何交錯乃至錯位。他援引大量原始資料與第一手訪談,勾勒政策制定背後的思維轉向與歷史偶然。他凸顯若干轉捩點與模糊空間,讓讀者看見談判不只是文件簽署的結果,而是持續調適與界線試探的動態過程。這本書不只是回顧歷史,更挑戰了香港回歸常見的線性敘事框架,提供另一種解讀主權與身份的可能視角。

7

書目資訊

A Fractured Liberation: Korea under US Occupation

作者:Kornel Chang
出版社: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25/03/04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回顧二戰後朝鮮半島的社會激變時刻,即一場在日本殖民結束之際爆發的群眾解放運動。作者透過軍政紀錄、日記、文學文本及個人家族史,重建1945年前後民眾接管土地與工廠、女性追求平權的實際行動。他關注這場自發性政治實驗如何在美軍進駐南韓後逐步崩解,尤其美軍政府延用殖民時期官員以遏止改革與抗爭,使原本希望統一的半島快速分裂為南北兩端。作者指出當時群眾不是被動接受美蘇分區,而是試圖以草根方式重塑治理想像。他並凸顯部分美國自由派人士曾企圖援助這場民主實驗,但終究抵擋不住軍事冷戰邏輯與反共政策的全面壓制。本書不僅補足韓戰前夕的歷史空白,更提出朝鮮半島「曾有其他可能」的歷史觀,讓讀者看見被遺忘的「亞洲之春」。

8

書目資訊

Edmund Roberts of New Hampshire: America's First Diplomat to Asia

作者:Toby Finnegan
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出版日期:2025/02/06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作者透過細緻文獻梳理與第一手外交檔案,追蹤 Edmund Roberts 在十九世紀早期如何在美、中、越、暹之間斡旋,搭建美國通往亞洲的第一條商業航道。Roberts 早年參與非法貿易與冒險投資,既塑造了他的國際眼界,也埋下日後談判中的道德裂痕。特別是在暹羅與阿曼締約過程中,語言中介與外交策略的選擇成為左右結果的關鍵環節。這本書不僅重建一段幾被遺忘的歷史,亦折射出年輕的美國在當時的全球秩序中如何以半臨時、半預謀的姿態立足並投身遠方。

9

書目資訊

China's Coercion of Stat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alancing and Wedge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Sino-American Competition

作者:Maximilian Ernst
出版社: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出版日期:2025/02/11


目次

館藏資訊

電子書(限院內)

簡介

本書描繪北京如何在區域外交網絡上運用非正式制裁、外交施壓與灰色地帶,形塑地緣政治秩序。作者將中國對菲律賓與韓國的具體施壓案例作為切入,細究當其他選項無效時,中方如何動用強制策略來遏阻其安全利益受損。書中借助權力均勢理論與楔子策略,揭示中國並非一味採取強硬立場,而是在區域競爭升溫、與美國關係緊張的背景下,選擇性地出手干預。透過理論框架與實證案例的交織,作者不僅重建亞洲安全政治的行動邏輯,也挑戰國際關係研究對「施壓行為」的既定理解,提供一套剖析中國外交決策的路徑與判準。

10

書目資訊

In Search of Admiration and Respect: Chinese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1875–1974

作者:Yanqui Zheng
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出版日期:2024/09


目次(OA BOOK,可免費下載全文)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揭示中國如何在 1875 至 1974 年間,透過文化外交重塑自我形象。作者聚焦中國學者與國民政府,如何在缺乏資源、官方機構尚未成熟的情況下,與位於紐約的中國學會攜手合作,在展覽、表演、慈善與學術活動中尋找話語空間,以回應美方社會對中國「不夠現代」的刻板想像。作者透過跨國檔案與文化事件,追索中國在大國主導的文化體系中如何以柔性手段打造自身的形象,同時,他也提出「基礎建設式的說服策略」(infrastructure of persuasion)一詞,用以分析在不對等交流中,場館、資金與人脈如何左右敘事。這不只是對文化外交的新定義,也重新梳理文化與地緣政治交錯的權力邊界。

三、日文新書  〔回目錄〕



1

書目資訊

近世日本国際関係論

作者:荒野泰典著
出版社:吉川弘文館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重構了近世日本的對外交流視角。雖稱近世日本被稱為「鎖國」時代,但仍透過四個重要窗口:長崎、對馬、薩摩與蝦夷地,與中國、朝鮮等鄰國維持聯繫。作者深入探討「華夷秩序」與「海禁」機制,並強調商人、使節等個體在跨文化互動中的關鍵角色,不再僅以國家為分析單位,展現出東亞和平秩序的多層次面貌。

2

書目資訊

戦間期日本外交と国際機構 : 多国間外交の可能性と限界

作者:番定賢治
出版社:東京大学出版会
出版日期:2025年2月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探討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二戰前的外交行動,聚焦其在國際司法制度、外國人待遇問題與國際人道法三大領域的參與與挑戰。作者透過具體案例分析,揭示日本在多國間外交中的積極與保留態度,並檢視外務省組織改革與國際機構應對策略,呈現日本外交的可能性與限界。

3

書目資訊

日本外交の近代史 : 秩序への順応と相剋 2

作者:黒沢文貴編
出版社:東京大学出版会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為一本探討近代日本外交轉折的論文集,主要以明治、大正到昭和為時間軸,分析日本如何在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中尋求定位,並檢視其順應帝國主義與面對國際規範時的矛盾與掙扎。全書涵蓋東亞政局、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的外交行動,以及昭和期的國家總動員與國際交涉,並透過金玉均事件、日露戰後政策、德富蘇峰的評論與日美交涉等具體案例,多角度描繪出日本外交的實態與限界。

4

書目資訊

乾岔子島事件史 : 一九三七年の日ソ紛争

作者:笠原孝太著
出版社:錦正社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是首部系統研究1937年「乾岔子島事件」的專書。此事件發生於中蘇國境的黑龍江,是日本與蘇聯間首次大規模邊境衝突,對後續的張鼓峰與諾門罕事件影響深遠。作者詳實檢證多項史料,重構事件經緯與外交交涉過程,並剖析軍事行動決策與外交意圖。書中更探討事件如何形塑關東軍對國境紛爭的應對邏輯,凸顯「軍事化外交」的萌芽。

5

書目資訊

「満洲」在地社会と植民者

作者:上田貴子、西澤泰彦編著
出版社: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出版日期:2025年2月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透過醫療、工學、畜產、林業等技術面向,重新審視日本殖民統治下「滿洲」的在地社會與移民者之間的互動與變化。全書強調不僅要關注殖民地近代的斷面,更要理解在地社群的持續性與主體性。透過跨領域研究與多位學者的實證分析,本書揭示了殖民技術如何被在地社會吸收、改造或抵抗,並提出「滿洲」史研究的新視角,對東亞殖民地研究與技術社會史具重要貢獻。

6

書目資訊

虚構の日米安保 : 憲法九条を棚にあげた共犯関係

作者:古関彰一著
出版社:筑摩書房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聚焦1960年岸信介與美國國務卿 John Foster Dulles 之間的非正式協議,如何延續至今並塑造日本對美關係的權力結構。作者剖析地位協定、核密約、共同宣言等關鍵環節,指出歷代內閣如何與美國共構「共犯關係」,一方面推動軍事一體化,另一方面架空憲法第九條。本書不僅追索戰後日美同盟的歷史縫隙,也呼籲重新審視立憲主義,回到主權與民意的核心,重新思考日本的安保選擇,是一部揭露制度深層結構與民主危機的憲政外交史著作。

7

書目資訊

大正期日本の転換 : 辛亥革命前後の政治・外交・社会

作者:櫻井良樹著
出版社:芙蓉書房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挑戰「大正期=過渡期」的既有觀點,主張該時代蘊含政治、外交、社會多層次的轉型可能。作者從日露戰後至辛亥革命、大正政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脈絡,抽絲剝繭地描繪日本社會如何在制度裂縫與外交挑戰中展現自我調整的能動性。透過政黨與華族角力、外交分裂、世論與帝國主義思潮的交錯變化,本書凸顯「大正期」作為日本近代史上的轉捩點,其多樣而活躍的政治與社會動態打開了通往現代的歷史可能性。

8

書目資訊

平和の再建 - 安達峰一郎と戦間期日本外交

作者:牧野雅彦
出版社:東京大学出版会
出版日期:2025年9月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以戰間期的國際聯盟為舞台,立體描繪外交官安達峰一郎在重建戰後和平秩序中的關鍵角色。作者以安達的實務行動為軸,揭示日本如何在國際協調、民族少數者保護、司法解決紛爭等議題上積極參與,並取得國際信任。然而,隨著滿洲事變與國際環境變化,日本外交逐步暗轉。本書不僅突顯外交作為國際信義與主權調整的實踐現場,也呈現出安達作為公正調停者的理念與掙扎,是戰後和平構想的歷史縮影與警示。

9

書目資訊

日露戦争再考 - 軍事と外交の視点から

作者:稲葉千晴、李盛煥
出版社:成文社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挑戰「祖國防衛戰爭」的主流論述,提出日俄戰爭實為日本對韓滿殖民支配的開端。作者以新史料與多國觀點,深掘英日同盟的軍事合作、韓國軍律的戒嚴性質、美國調停的背景操作等爭議事件,揭示戰爭目的的侵略性與外交策略的複雜交錯。透過軍事史、外交史與媒體分析,指出日俄戰爭不僅是歷史事件,更是一場權力敘事與史觀選擇的競技場。

10

書目資訊

タイ外交史を読み直す : 「竹の外交論」からの脱却

作者:タンシン・マンコン
出版社:東京大学出版会
出版日期:2025年2月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批判性地檢視長期主導泰國外交史論述的「竹子外交(bamboo diplomacy)」,指出其助長例外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危險性。作者運用泰日英中多語史料,重構1960年代至2020年間,泰國領導人、新聞媒體、知識分子與民眾對外政策與國際認知的動態關係,揭示外交不是柔性迎合,而是多元主體的抉擇與矛盾書寫。透過引入「小國意識」等概念,本書提出新的外交史分析視角,挑戰既有說法,開啟泰國外交史的再定位。

四、韓文新書  〔回目錄〕



1

書目資訊

파리의 독립운동가 서영해(巴黎的獨立運動家徐嶺海)

作者:정상천
出版社:산지니
出版日期:2025年8月


目次

館藏目錄

簡介

本書描繪了韓國獨立運動家徐嶺海在巴黎的活動軌跡,重現他作為外交官、作家與新聞人,在20世紀上半葉歐洲舞台上為韓國獨立奔走的身影。作者透過大量韓法文史料,重構徐嶺海在法國推動韓國臨時政府外交工作的努力,並揭示其如何以文化與媒體為武器,向西方社會傳達韓國的獨立訴求。書中不僅呈現一位被歷史忽略的行動者,也反思殖民地知識分子在帝國中心的發聲策略與其侷限,為韓國近代外交與文化史提供嶄新視角。

2

書目資訊

북미 대립과 친서 외교:노딜 전략의 덫과 수정주의 북한(北美對立與親筆書信外交:無協議策略的陷阱與修正主義的北韓)

作者:이정철
出版社:서울대학교출판문화원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目次

館藏目錄

簡介

本書剖析美國與北韓在近年外交互動中的「親書外交」現象,聚焦於川普與金正恩之間的書信往來,並以此為線索,重構北美對話的隱藏脈絡。作者以兩位領導人的對話紀錄為基礎,分析北韓如何從「修正主義國家」的立場出發,重新定位自身的戰略角色,並探討美國歷屆政府對北韓的政策演變,尤其是拜登政府的「忽視戰略」與核武制衡手段。書中不僅揭示北韓核戰略的轉變,也反思和平協議與非核化談判的最終狀態,為理解朝鮮半島未來局勢提供重要參照。

3

書目資訊

김대원이 본 격동의 한국정치:‘외교구락부’에서 ‘아사마 산장’까지(金大元眼中的激動韓國政治:從「外交俱樂部」到「淺間山莊」)

作者:김대원
出版社:상상마당
出版日期:2025年6月


目次

館藏目錄

簡介

本書是資深政治記者金大元的精選時評集,收錄其 37 年來在國會、政黨與青瓦台之間奔走採訪的 90 餘篇代表性報導與評論。作者以犀利筆觸揭示韓國政治的表象與深層結構,特別聚焦於韓國民主化進程、政黨演變與地區政治的互動。書中不僅呈現他對光州與全南地區政治的深入觀察,也記錄了歷任總統與政要的政治軌跡與爭議事件。透過這些文字,讀者得以窺見一位記者如何以堅持與勇氣,在政治現場留下深刻足跡,並以歷史的眼光審視當代政治的變遷與挑戰。

4

書目資訊

큰 외교로 여는 더 큰 대한민국(以「大外交」開啟「更大的大韓民國」)

作者:공민석、김수한、김형종、연담린、윤성욱、이기현、임정관、장익현、조형진、주장환、최필수、하범식
出版社:다해
出版日期:2025年6月


目次

館藏目錄

簡介

本書由世界政治經濟研究會策劃,集結多位學者共同撰寫,旨在提出韓國外交與安保政策的全面轉型構想。作者群以「光之革命」為象徵,主張韓國應從東北亞的邊緣國蛻變為全球公共財的創造者,並透過「和平、公營、包容」的外交理念,設計出面對美中戰略競爭、韓美關係重構、韓中互動、周邊國外交等多重挑戰的政策藍圖。書中不僅分析韓國在全球外交格局中的定位,也提出「K-全球外交」與「南北冷和平」等創新概念,為民主與外交的未來提供多元視角與實踐路徑。

5

書目資訊

외교문서로 보는 1970년대 재일한인 시대 표상(從外交文書看1970年代在日韓人的時代表象)

作者:박희영、이행화、이정규、이수경、소명선、이재훈、김선영、기즈키 나기사
出版社:박문사
出版日期:2025年5月


目次

館藏目錄

簡介

本書為「在日韓人外交文書研究總書」第二卷,聚焦1970年代韓日間未竟的在日韓人問題,透過外交文書揭示韓國政府與日本政府在法律地位、待遇、北送、原爆受害者、反韓團體等議題上的交涉與應對。作者群以豐富的外交史料為基礎,重構如「沙哈林韓人歸還問題」、「朝總聯系訪問團」、「反韓團體的興起」等歷史事件,並透過文獻與文學交叉分析,呈現殖民遺緒下的在日韓人如何被國家政策與社會運動所形塑。此書不僅是外交史的研究成果,也為理解東亞冷戰格局下的少數族群處境提供深刻洞見。

6

書目資訊

내가 겪은 6.25 피난일기와 광해군의 중립외교(我所經歷的韓戰避難日誌與光海君的中立外交)

作者:장기홍
編者:장석규
出版社:보고사
出版日期:2025年4月


目次

館藏目錄

簡介

本書分為兩部,以個人記憶與歷史分析交織,探討戰爭中的選擇與外交的可能性。第一部記錄作者父親在韓戰期間率領14人家庭避難的百日歷程,展現戰火下的生死抉擇與人性掙扎。第二部則聚焦光海君的中立外交與將領張萬的戰略部署,透過朝鮮王朝的歷史事件,闡述領導者如何以外交手段避免戰爭,並反思朝鮮時代的政治制度與軍事策略。全書以史料與敘事並重,提供對韓國近現代戰爭與外交的深刻理解。

7

書目資訊

조선의 프로토타입, 원 복속기원: 복속기 외교의례의 전환과 그 역사적 유산(朝鮮的原型,元朝附屬期:元朝附屬期外交禮儀的轉變與其歷史遺產)

作者:최종석
出版社:역사비평사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目次

館藏目錄

簡介

本書以「元朝附屬期」為核心,探討朝鮮王朝外交儀禮的形成與轉變,揭示從高麗末期至朝鮮初期,如何在東亞秩序中建構屬國外交的典範。作者透過對《蕃國儀注》的復原與分析,重構元明交替之際的外交儀式,包括拜表禮、望闕禮、迎詔勅禮等,並指出這些儀禮不僅是對皇帝的尊崇表現,更是朝鮮自我定位與國際秩序協商的實踐。書中挑戰傳統「事大主義」的詮釋框架,主張應從當代的禮儀感知與華夷認識出發,重新理解朝鮮與明之間的外交衝突與儀式分歧。此書為理解朝鮮外交文化與東亞國際秩序提供嶄新視角。

8

書目資訊

명품외교의 길 좌파 외교관이 보는 한국 외교(名品外交之路:一位左派外交官眼中的韓國外交)

作者:이창천
出版社:진인진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目次

館藏目錄

簡介

本書由前外交官李昌千撰寫,以33年外交現場經驗為基礎,深刻批判韓國外交的現狀與結構性問題。作者認為韓國外交長期受制於「숭미」(崇美)意識,導致對美國的依附性過高,使韓美同盟淪為主從關係,並扭曲了與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外交互動。書中以犀利筆觸揭露外交官升遷文化、外務部的官僚體制,以及韓國在國際舞台上被「蔑視」的現象。作者主張唯有正視自身處境、重建外交主體性,才能走出困境,開啟真正的「名品外交」之路。雖然語氣激烈、觀點偏鋒,但本書提供了對韓國外交體系的深度反思與挑戰,適合關注東亞國際關係與韓國外交政策的讀者細讀。

9

書目資訊

러시아와 세계:외교전략, 에너지 안보 그리고 협력의 재편(俄羅斯與世界:外交戰略、能源安全,以及合作的重組)

作者:곽성웅 等
出版社:민속원
出版日期:2025年2月


目次

館藏目錄

簡介

本書由韓國多位俄羅斯與中央亞細亞研究學者共同撰寫,聚焦俄羅斯在當代國際秩序劇烈變動中的外交戰略、能源安全與區域合作重構。內容涵蓋俄烏戰爭後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轉向、能源供應鏈的挑戰與應對,以及與中央亞細亞國家的戰略互動。書中不僅分析俄羅斯如何在全球權力重組中尋求新定位,也探討韓俄合作的可能性與限制。此書是為紀念韓國學者嚴九鎬教授退休而出版,由其門生集體撰文,展現出深厚的學術傳承與多元視角。

10

書目資訊

마오쩌둥의 국제정치사상:미·중 대결시대 시진핑 외교전략의 뿌리 (毛澤東的國際政治思想:中美對抗時代習近平外交戰略之根源)

作者:정세현
出版社:살림터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目次

館藏目錄

簡介

本書由前韓國統一部部長、資深中國問題專家鄭世鉉撰寫,旨在透過毛澤東的國際政治思想,解析當代中國外交戰略的理論根源。作者認為,若要理解習近平的「中國夢」與「東昇西降」戰略,必須回溯毛澤東的思想脈絡,包括「半殖民地論」、「矛盾論」與「反帝統一戰線論」等核心概念。書中詳述毛澤東在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建國初期、文化大革命等階段的外交思想演變,並延伸至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與習近平的外交政策轉型。作者強調,韓國若要在美中對抗中確立自身外交座標,不能僅依賴韓美同盟,而應深入理解中國的思想根基與戰略邏輯。

 



[1] 唐啟華,〈全球化下外交史研究的省思〉,《興大歷史學報》15(台中,2004),頁201-217The Network for New Diplomatic History, “About,” New Diplomatic History, accessed August 21, 2025, https://newdiplomatichistory.org/about/ . Wiebke Denecke, “The World Needs New Forms of Intelligence: New Diplomatics and the Power of DQ,” New Diplomatic History, accessed August 21, 2025, https://newdiplomatichistory.org/the-world-needs-new-forms-of-intelligence-new-diplomatics-and-the-power-of-dq/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