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來時路:陳永發先生圖書館領航記憶

 



年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7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作為承載著豐富學術資源與研究成果的學術機構,近史所郭廷以圖書館在過去70載,館藏從零開始蒐整,逐步發展為近代史領域不可或缺的典藏重鎮。為了記錄與深掘這段珍貴的歷史,郭廷以圖書館特別規劃「回首來時路」紀念專欄,透過訪問歷任圖書館主任,回顧其做為學術圖書館的領航者,在不同階段的館藏發展方針與歷程,同時探討其面臨的挑戰與突破,並展望未來圖書館在數位轉型與學術服務上的新方向。


 

 

受訪人:近史所通信研究員陳永發(1988-1991兼任圖書館主任)

訪談時間:2025227日星期四

採訪地點:近史所檔案館

採訪/編撰:近史所郭廷以圖書館館員張瑜庭

 

    「回首來時路」系列專欄,首先很榮幸邀請本所通信研究員陳永發先生分享其綜理館務經歷。回憶過程不免言及其他往昔舊事,為聚焦主題,本專欄以先生所述之圖書館經營為主軸,同時蒐集相關材料補充考訂,以第三人稱方式撰寫、彙整成稿。內容經受訪者審閱後,方定稿刊載。紀錄上如見疏漏誤植處,敬祈讀者先進不吝指正。

 

一、           現今郭廷以圖書館發軔與奠基

 

現在你看到的圖書館硬體和基礎建設,都是李念萱等人搞(努力)的成果!真的不容易的!

 

    從前近史所的圖書館並不在目前所在的近美大樓,而是現研究大樓之後的兩棟舊樓房(即近史所最早的研究大樓,所內同仁多稱之為BC棟),與研究人員的早期辦公處相鄰。那時的圖書館還只是附屬的圖書閱覽室形式,尚未成為一正式圖書館,最早由蘇雲峰先生(1960-1969任館務主持人)攝理館務。[1]至陳永發先生任館主任時(1988-1991),圖書館已遷入現址。根據李念萱先生(1977-1987兼任館主任)留下的紀錄,如今所見的郭廷以圖書館是於19798月起動工,經三年多的工程期,興築進度與行政事務大多由當時兼理館務的李先生負責處理及勘驗,其中經歷諸多曲折,終於在1982年落成。[2]可惜因經費預算遭大幅刪減,無法及時添購新設備,導致舊館搬遷工作,延宕了3個多月。

除了圖書館建築本身以外,周邊的庭園植栽修建也都是由李先生負責監工施作,「他非常寶貝這些樹,不願人家亂動」。至於建築內部,興許是規劃之初未考量到承重及耐震設計,起初購置的書架很容易塌陷,日後更發現新建大樓兩翼部分缺乏承重結構,「尤其目前方志庫所在位置,耐重幾乎是不行的」牆面油漆亦受濕氣浸潤,猶如脫皮一般層層剝落。陳永發先生任館主任時,即進行了一次整修工程。
    
陳先生言及其入所時,近史所創辦人郭廷以先生早已不在,過去也並不認識。學生時期的印象都來自臺大老師的評論,更不清楚當時要白手起家,創辦一個所有多困難,後來才曉得創辦人的不易。所內前輩知其艱辛,因而在本館完工後,即選擇郭先生之名命為館名,以資紀念。[3]陳先生說道,自己相對早年同仁己是晚輩,且臺大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對於建所初期情況不甚了解,對更早之前的圖書館沿革概況,也僅聞前輩述說,未敢妄加談論。[4]

 


1985226日,郭廷以圖書館揭幕。當時圖書館大門設置於近美大樓右翼內側,後為便於本所研究員出入,改以更接近研究大樓的外側入口為正門(即現今位置)。
照片來源:近史所口述史組,「郭廷以先生門生舊故」資料集,近代歷史照片資料庫,https://mhdb.mh.sinica.edu.tw/mhphoto/pic.php?id=BB3C3B71-73DD-F879-A778-E9C0D78640D9

 

二、           摸石頭過河:研究員兼任圖書館主任


當時就是升等了,所長就找我去管圖書館,那我就去了嘛!……我沒學過圖書館學,也沒做過圖書館員,不過我做為讀者,在圖書館打滾的時間可久了!我寫論文時甚至都住在裏頭。

 

    早年圖書館主任都是由所內研究人員兼任,通常是在升等後,所長會徵詢適任人選,兼任行政職或各館室主管。1988年,陳永發先生剛升等研究員不久,即受張玉法所長(1985-1991擔任近史所所長)指派,開始兼任圖書館主任。

    陳先生當時未曾有過行政經驗,也不懂圖書館管理,一切都得靠自己邊做邊學。他認為研究人員兼理行政,猶如摸石頭過河,一面摸索一面前行。不過也可能正因他此前無任何行政管理經驗,做起事來反而不會綁手綁腳。心中設想出幾個重要的圖書館經營原則,就能無所顧忌地規劃,並盡力去執行。

    陳先生說自己對於圖書館學,雖是個門外漢,但他能夠根據以往做為讀者,在史丹佛大學胡佛圖書館打滾多年的經驗來思考。當時胡佛圖書館館員也待他很好,讓他能安心在館內查資料、打論文。「大概是看久了,我們也不會覺得圖書館業務有多困難」,所以在出任館主任時,「我雖然有圖書館系的同學,但我從來沒有問過他們,我只覺得應該怎樣做就怎樣做」,因為「使用者最清楚使用者需要什麼」,要從讀者的角度來考慮圖書館的營運方針。

 

三、           掌舵者:綜理圖書館務的兩大方針


我心目中的圖書館,最重要的是Acquisition,就是買書;另一個是要方便讀者用,確保書的流通(Circulation),我就注意這兩件事。

 

    對陳先生而言,圖書館經營最重要的就是館藏的Acquisition(採購、徵集)和Circulation(流通),大原則就是要充實館藏,且一定要保證書籍的流通性。

1.     Acquisition

    說起Acquisition,陳先生兼理館務時,圖書採購經費約是一年300萬,待他擔任所長時,便將圖書經費提升二倍之多。陳先生認為買什麼都得精打細算,唯獨在買書這件事上,萬萬省不得,圖書經費必須要充裕。由此亦能看出陳先生對於圖書館藏的重視。

    買書也是門學問,書找誰買、買什麼、多少錢才算合理,都需要學習。1980年代是臺港兩地出版業、書店銷售的黃金年代,臺灣有很多小本經營的書店、香港書商也會來賣各類市面上少見的書。當時所內採購的書籍,九成以上都是先由館主任親自勾選,偶爾才有其他研究同仁來薦購。陳先生選購書籍的重點有二:第一是購買符合當下本所研究方向、同仁研究主題的書;其次則是把握學界關注議題的變遷和轉型,採購未來研究上可能需要的資源。例如,中共建國後,歐美學界對於中國研究的關懷、重心逐漸從傳統漢學轉移到中共黨史,那就必需大量採購中共相關的各類資料。這自然是不容易的,掌舵者不能只專注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而是要綜觀整個學界的脈動。

    剛開始選購圖書時,陳先生經常被高於預期的支出金額給嚇一跳。為此,他必須跟書商打交道,既要同對方維繫關係,又不能被敲竹槓,如何把握其中的平衡,心中要有一把尺。除了對市場行情要有所把握,也要找到有信用的廠商,才能以合理價買到書。陳先生提到,他過去曾因選購一批臺灣史的書,在所務會議被林明德先生批評花費太高,去牯嶺街二手書攤挑選更划算。陳先生解釋道:「這批書是非常完整的一批臺灣史料,我們身在臺灣,基於為臺灣保存史料的立場,如何能不買?」聽罷,林先生認為有理,便也不再發言。基本上,只要將箇中原由和道理說明清楚,都會獲得所內同仁的認同與諒解。

 

1985年記錄圖書採購與工作劃分之簡易流程。[5]
陳先生表示:「其實我完全不清楚這些詳細採購承辦流程,行政程序都是由館員們協助辦理。尤其是蘇樹先生,他幫忙處理了許多耗時費力的行政瑣務,甚是辛苦,我非常感激。當時我在張玉法所長的信賴下,執行了採購批核、審查等作業,有些原是所長職責所在,我卻因不懂法規,有所僭越了。

 

 

    本館館藏的擴充,除了仰賴採購外,還有一部份來自與海內外學術機構、圖書館交換的管道。陳先生任內,尤其與南京大學圖書館保持密切的交流。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負責南大圖書徵集的館員陳遠煥先生,非常熱情且積極與館主任聯繫,雙方建立的合作情誼也維繫迄今。陳先生笑道:「我們現在偶爾還會聯絡呢!」當時除了換到不少大陸官方出版的圖書、期刊,更重要的是南大贈與了大量由中國各地方政府編纂的文史資料。時至今日,這些文史資料已是有錢也未必買得到的珍稀文獻,亦讓近史所成為中國大陸之外,世界上文史資料典藏最豐的學術重鎮之一,吸引海內外學者慕名到館參閱。查閱歷任館主任留存檔案,亦可發現除了南京大學,陳先生當時亦與其他中國學術機構建立了圖書互惠互換與代購機制。由於當時許多大陸書購置不易,中國大陸也較難取得臺灣出版品,多虧陳先生任內奠定兩岸交流的基礎,本館才得以獲取更多對岸的學術研究資源。

 


199114日,南京大學圖書館贈書清單(文史資料),總計1231冊。




南京大學圖書館贈近史所圖書清單(第十五批)。19911226收信、1992131點收。

 

   

2.     Circulation

    關於流通,陳先生提到自己任館主任時,為了確保大家都看得到書,推行了兩個政策:第一是,嚴格執行「他人預約即應還書」的規定,具體而言就是「書如果被同仁借出去、借得很久,是沒關係,但如果有人想借這本書,就必須還回來給人家看。借出者儘快看完歸還後,再通知需要使用的同仁來借。」不讓書長期被一人獨佔,其他需要的研究員若想看書,圖書館應依循「借了要還,想看再借」的流通辦理原則,如此才能保持館藏的流通。這個觀念是陳先生在美國養成的,他在攻讀博士時期,每日光顧的胡佛圖書館,即不允許館藏被大量且長期外借,很多書甚至只能在館內閱覽,為的是讓每一位讀者都保有平等的借閱權利,都能看到所需的書籍。

    陳先生推行第二項政策,為「複本政策」。平時館藏採購是以不重複為前提,但若是相當重要的書,好幾位同仁研究上都必須參考,就可以買二本以上,也就是所謂的「複本」。從前圖書經費短缺,大多會認為購置重複館藏,未免有些浪費。但是有些核心的資料,對領域相近的兩、三位同仁而言,都是研究上不可或缺的參考用書,該怎麼辦?陳先生坦言:「有的時候,我自己會去找院內其他圖書館館長,拜託他們幫忙買。只要是合理的書且符合該所領域的書,協調一下,一般大家都會幫忙的。」若是他所不願協助採購或無法外借時,「我們自己就得買複本,多花些錢也無妨」,重要的是讓需要的人都用的到。「你總不希望書才借出來三天,就被迫要還,根本來不及看完嘛!」作為一所學術圖書館,是要以支援研究為目的,盡量滿足研究人員的需求。

   陳先生認為,圖書館主任只要把AcquisitionCirculation兩大原則掌握好,其他採編行政上的細部作業就交由專業圖書館員辦理,圖書館基本上就能順利運作了。稍令陳先生頭痛的,反而是人事管理及微縮資料的保存問題。對於初次掌管行政館室的他而言,館內同仁間的紛爭或衝突有時難以調解;而早期向英、美、日、德諸國訂購的大批檔案微縮膠捲,因館內缺乏良好的溫溼度控制保存空間和工具,開始逐漸酸化、發霉或滲油,最終不得不報銷。這些問題一直要等到後來人事變遷與溫濕控制技術普及後,才得以獲得改善。

 

 

四、           學術圖書館的使命與任務

 

學術圖書館最重要的,一是為讀者服務,要了解讀者需要什麼,提供對應的資源;二是要掌握未來趨勢的變化,去創造讀者將來可能的需求。

 

對於學術圖書館的任務與使命,陳先生亦有一番見解。根據過去他在美國留學的體驗,他認為美國的圖書館是很願意幫助讀者的。館內常設學術型的reference librarian,「他們學術淵博,好像什麼都知道,真的很厲害,我非常佩服。」專業的讀者一般可以和這些館員討論研究上的問題或發現,他也能提供符合你需求的資源。當時臺灣的圖書館並未發展這種類型的館員,現在恐怕也不多,因此很多人不清楚,但這對專業讀者而言是非常好的服務,也能提供相應的協助。透過深度的諮詢與討論,館員也能更了解讀者真正需要的資源,這對專業學術圖書館而言尤其重要。

至於「掌握未來趨勢的變化,去創造讀者將來可能的需求」,確實是非常艱鉅的任務。但陳先生說自己身兼館主任時,一直將其奉為圭臬,即便未能百分百的達到,仍必須將這個目標放在心中。學術圖書館要達成這個目標,首先就要了解所屬研究機構未來發展的方向。陳先生回憶道:「比如我當時知道本所要發展中共研究,那館藏就得補充中共黨史和地方文獻,所以我搞到一堆地方志、文史資料和黨史資料。」有些書,陳先生自己未必用得著,但若符合本所未來的發展方向,就必須收入館藏。

 



本館3F的文史資料區(上)、方志區(下),兩區館藏多是在陳先生任館主任時打下的基礎。[6]

 

    最後陳先生提出,經營一個頂尖的研究機構,最關鍵的要素莫過三項:首先「人才多」、其二是「出版品質量好」、其三便是「館藏豐富」。 如今的郭廷以圖書館在近代中國史方面,不論在館藏的質或量,都已經成長為不輸國外的學術圖書館。日後該如何發展?陳先生笑言:「呂實強先生教我們,日後的事就交給後人了,我們不要去干涉、不去追究。兒孫自有兒孫福啦!
 



[1] 蘇雲峰,〈我和郭廷以先生〉,〈我與郭廷以先生〉,收入陳三井主編,《走過憂患的歲月──近史所的故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119-123。李念萱,〈圖書館的發展與現況〉,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三十年史稿》(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頁277-278

[2] 郭廷以圖書館現址所在的「近美大樓」,舊稱「聯合大樓」,是近史所與美文所(今歐美所)共同出資建設且共用的建築,ㄇ字型建築的西翼現為嶺南美術館及歐美所圖書館閉架書庫,東翼及中段連接區為本圖書館。有關本棟建築自籌款到興建的詳細始末,請參見李念萱,〈圖書館大樓建築及設備〉,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三十年史稿》,頁51-53

[3] 1982年本館建成時,郭先生已逝世7年,本所同仁感懷先生創所初期時便懷有建設圖書館的宏願,加上先生為所付出的辛勞與貢獻,遂於1985110日於所務會議正式通過,將本館命名為「郭廷以圖書館」。見李念萱,〈圖書館的發展與現況〉,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三十年史稿》,頁279-280

[4] 為補綴漏逸,我們蒐羅了本所出版的相關口述訪問、所史檔案紀錄等資料,針對近史所圖書館早期建設歷程,補闕一二,日後將以專欄文章形式推出。

[5] 詳細採購流程可參閱,〈採購圖書資料辦事細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三十年史稿》,頁360-362

[6] 陳先生在訪談時提到,從事中共研究勢必得參考這些地方的材料,因為越接近中央政府產出的文獻,書寫內容就越固化、越有其格套或術語,很難讀懂其言外深意;地方資料因受中央影響未深,反而能看出其能動性。而這也是陳先生研究中經常會以地方作為切入點的主要原因。這些文獻收錄內容涉及的年代跨度很長,尤其是文史資料可橫跨晚清民國至中共建國後,對於從事長時段研究者而言是很好的參考材料。至於如何使用本館典藏文史資料,請參見館藏查用指南:第一次查閱《文史資料》就上手!〉,郭廷以圖書館學科資源部落格,刊載時間:2025/03/3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