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查用指南:第一次查閱《文史資料》就上手!
一、 前言:文史資料的起源與史料性質
凡今從事近代中國史研究者,無人不知「文史資料」對於補充、建構地方人物史事的重要性。這類特殊的文獻,起源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政協」)在1959年主導推動的一項文化運動。1959年4月29日,周恩來(1898-1976)在政協茶會中發表談話,表示:「戊戌以來是中國社會變動極大的時期,有關這個時期的歷史資料要從各方面記載。」[1],號召六十歲以上的耆老委員,以書寫或口述形式記下近六、七十年見聞掌故及親身經歷,企圖為中國自晚清至中共建國這段變革時期留下見證。[2]同年7月,第三屆政協委員會通過成立「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負責主導籌劃、蒐羅與編纂清末至解放期間各階段的歷史資料,自此該項史料徵集工作正式展開。中央徵集史料的指示下達各地方層級政府後,首年即獲得許多響應。[3]至1965年,文革爆發前夕,業已徵集到數萬篇史料,並編纂了《文史資料選輯》20輯出版。後逢文革,文史資料編纂工作才被迫停擺,直至1978年才恢復。[4][5]
文史資料的編撰多採口述回憶錄體裁,篇幅格式不一,有數百字短篇筆記,亦有萬字的長篇記述。作者或受訪者不乏晚清、北洋與民國時期的軍政要員、知識分子乃至地方仕紳及農工商界人士。藉由他們對各歷史事件、人物的追憶,可與過去既有的歷史認識相互參證補闕。不過「文史資料」的蒐編工作,並非僅僅是為保存近代史料、補正官方文獻之不足,亦是一種統一思想戰線的政治動員──強調舊社會的黑暗混亂,凸顯新政權的光明進步,並引導民眾揮別前塵,擁抱和平美好的新政權。在這樣的意識形態下,所有投稿大多經編輯人員審查、修訂,以符合政治正確性。[5]此種帶有政治意圖的紀實寫作,是讀者研究參用時須多加留意的。
不論如何,這些文史資料仍舊補白不少近代中國歷史重大事件過程中的細節,同時亦深化了研究者對各地方省縣層級的了解。許多過往未知而實則對地方影響甚鉅的人事物,多能由此發見端倪,進而提供學人開展新研究的取徑。
二、
郭廷以圖書館「文史資料」實體館藏何處尋?
郭廷以圖書館3樓 文史資料區
文史資料區架次表
除了現場翻閱實體館藏,推薦您還可查用本館的「文史資料」數位光碟,其中收錄的文史資料超過16,000冊,較之實體館藏更加完整豐富。若搭配本館數位典藏索引,還讓您在針對特定人物議題的查找上,事半功倍!
三、
「文史資料」數位光碟:超星閱覽器及數位典藏索引查閱步驟(限本館館內使用)
進入閱覽器登入畫面後,請洽館員輸入IP,即可登入使用。
進入首頁畫面,同樣可以根據您關注的地區或主題,點選所屬地區出版的文史資料收錄篇章。
複製內文及列印方式如下圖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文史資料數位光碟目前僅有瀏覽功能,無法進行標題或內文檢索,對於欲查找特地目標者而言,稍有不便。考慮到這類讀者的需求,本館數位典藏系統的「文史資料」專區,特為文史資料收錄各篇文章標題建立索引,以便讀者查詢。由此按圖索驥,便能更快在閱覽器中,尋獲文章所在的位置。操作方式如下:
進入本館數位典藏系統,點選「特色館藏」中的「文史資料」,即可在檢索欄位中輸入您欲查詢的關鍵字,此處以「滿州開拓團」為例,進行說說明。
找到欲參考的篇名後,請點選標題,並記下該文章所屬於哪一地區的文史資料,以及其收錄的輯數。例如〈日偽時期的”滿州開拓團”〉一文,就是收錄在「敦化文史資料的第七輯」。
接著,打開超星閱讀器,按照前述方式登入後,選擇方才記下的文史資料所屬的省份。例如「敦化文史資料」所代表的敦化市,屬於吉林省管轄的省轄市,就必須點選「吉林」。進入吉林區的文史資料後,就可找到《敦化文史資料
第七輯》的書名,點擊即可進入該書中,找到您欲閱讀的篇章。
最後,快速幫各位複習查閱本館典藏「文史資料」的兩種方式:
【實體館藏】
確認研究主題與相關地區
→ 查閱2樓文史資料索引參考書
→ 以書名查閱館藏目錄
→ 參照3樓「文史資料區」架次表
→ 依所需地區直接取閱架上文史資料
【數位光碟館藏】
確認研究主題與相關地區
→ 進入本館數位典藏系統 →「特色館藏」→「文史資料」專區
→ 輸入關鍵字檢索篇名,記下所屬地區與輯數
→ 至2樓檢索區或3樓文史資料專用電腦,開啟超星閱覽器,洽館員登入IP
→ 選擇相應省市與文史資料輯數 → 查閱所需篇章
歡迎依據您的研究需求選擇合適方式,靈活運用本館豐富的「文史資料」館藏資源,挖掘近代中國地方發展過程中更細緻多元的歷史面貌。
[1] 〈周恩來同志在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的茶話會上的講話(摘錄)〉,收入黃森、劉琦主編,《文史資料工作概述》,頁159。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發刊詞〉,《文史資料選輯 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60),頁1-4。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發刊詞〉,《文史資料選輯 第一輯》,頁1。
[4] 雷戈,〈文革前的《文史資料選集》〉,《炎黃春秋》2011年5期(北京,2011),頁30。
[5] 本所副研究員林美莉以上海地區文史資料徵集過程中留下的檔案報告,以及相關編纂人員的日記、回憶錄等,揭露文史資料編撰工作背後所帶有的政治意圖,詳見林美莉,〈中共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推展,1959-1966--以上海經驗為中心〉,《新史學》,26:3(2015),頁145-20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