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中後期臺灣藝文界的縮影──《雄獅美術》知識庫

 

    本文將介紹院內新訂資料庫──《雄獅美術》知識庫,其中收錄對戰後臺灣藝術史具有重要意義的《雄獅美術》月刊,包含1971-1996年期間所有刊行文章,以及後來出版的重要美術工具書《臺灣美術年鑑》、《西洋美術辭典》及《中國美術辭典》,歡迎探索戰後臺灣藝術及文化研究的學人多加利用!

 

 

       網址:https://p.udpweb.com/art

       收錄資料:《雄獅美術》月刊、《中國美術辭典》、《西洋美術辭典》及《臺灣美術年鑑》。

       資料來源:雄獅美術月刊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收錄類型:期刊、工具書。

       收錄年代:1971-1996

       適用領域:戰後臺灣藝術史、文化研究、文化冷戰。

 


一、走過25載的藝文刊物──《雄獅美術》月刊

    《雄獅美術》創刊於19713月,是臺灣藝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雜誌之一。創辦人李賢文(1947-)因意識到當時臺灣藝術家缺乏發表園地而決定創辦此刊物,其辦刊宗旨是為「對國家社會的美術教育貢獻一點心力,並願為我們的美術家及美術愛好者提供一個傳播的橋樑。」[1]該雜誌自1971發行至1996停刊,走過25個年頭,共出版307期,收錄多達33,000篇文章和68,000幅圖像。四分之一世紀的刊行歲月,與臺灣新舊世代藝術家們攜手,共同譜成一段戰後臺灣藝文發展史話,這也讓《雄獅美術》與《藝術家》並列研究戰後臺灣現代藝術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2]

 

    雄獅美術收錄文章類型多元,涵蓋國內外藝作簡介、藝評、藝術家訪談、藝廊展覽等活動報導,甚至也刊載小說、散文等非美術類的文學作品。不同時期主編也展現出不同的編輯意識及風格,例如初代主編何政廣(1939-1971-1975任主編)重視西洋美術與海外藝壇引介;交由奚淞(1947-1977任主編)主編時則轉向發掘臺灣傳統民間美術與鄉土庶民生活的價值;蔣勳(1947-1978-1979任總編)接任總編輯後則不再侷限於純美術的範疇,選擇將雜誌拓展各層面的文化領域(如攝影、建築、影劇、歌舞、文學),讓《雄獅美術》成為包攬藝術文化類型的綜合型雜誌;最後一位在九零年代外聘的主編是新銳藝術家王福東(1956-1991-1992任主編),他企圖衝撞舊體制,激發新時代視野的火花。[3]這一代代的編輯方針的進展與改革,使得《雄獅美術》更能緊密貼合臺灣藝文的發展走向,甚至成為藝文界的領航者。

 

二、連結時代脈動與臺灣藝文發展

 

    1950-1960年代,臺灣藝術界的發展與冷戰時期臺灣的國際定位密切相關。韓戰爆發後,臺灣成為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在此一背景下,中華民國政府亦將外交需求視為文化交流的首要考量,一方面積極推動與東南亞國家的藝術交流,並積極參與國際藝展、年會、博覽會,試圖與以歐美為首的藝壇保持連結。[4]同時,臺灣藝術界也受西方現代主義主導,在美術知識和教育上也崇尚西洋風格,抽象藝術、超寫實主義等成為當時臺灣藝術家們的心之所嚮。[5]不過由於威權統治時期,海外資訊相對閉塞,年輕一代的藝術家也較難取得相關的資源。這也是《雄獅美術》首位主編何政廣的初期編輯策略圍繞著西洋現代主義畫的主要原因,因為這些題材報導在當時是非常吸睛的。[6]


Michel Scuphor著,亞美譯,〈抽象畫──第一章 一九一五年之前〉,《雄獅美術》第14期(臺北,1971.9),頁7



Michel Scuphor著,亞美譯,〈抽象畫(十)〉,《雄獅美術》第16期(臺北,1972.6),頁124

 

   1970年代,臺灣的外交處境由盛轉衰,面臨國際孤立的困境與內部政治壓力。政府在文化交流上遂採取保守策略,提倡1966以來發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抗外部威脅。這使得藝文界在創作上難以繼續探索西方藝術潮流,加上與中國、日本之間那種既聯繫又割裂之感,使得藝術家們開始反思本土文化內涵和社會責任。於是鄉土運動浪潮風起,藝術創作回歸到具象寫實與本土題材,強調對鄉土和庶民生活的關懷。《雄獅美術》正是在60-70年代臺灣藝術界面臨如此巨大轉折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雜誌,因此即便首代主編著重西洋美術,但也刊載了一些如洪通(1920-1987)這樣的素人畫家或藍蔭鼎(1903-1979)、顏水龍(1903-1997)等鄉土畫家專題。[7]後進的奚淞、蔣勳亦在受如此社會氛圍薰陶下承繼《雄獅美術》的編務,更重視本土藝術家及描繪市井小民及傳統農工生活的作品,企圖反映出對於社會現實的深刻觀察並思考對自我文化的認同。[8]不過這些內容在當時並不完全見容於政府,故不免受到當局關注,懷疑雜誌有宣傳臺獨之嫌。發行人李賢文也因此多次遭警總約談,但關注鄉土文化與畫家的題材並未就此中斷。[9]


何政廣,〈臺灣鄉土畫家——藍蔭鼎一席談〉,《雄獅美術》第8期(臺北,1971.10),頁34




郭振昌,〈鄉土回歸?——試討論鄉土藝術的整建〉,《雄獅美術》第73期(臺北,1977.3),頁30

 

   1980-1990年代,冷戰後期,原本在美國容許下施行高壓集權統治的政權紛紛出現民主化轉型的趨勢,如臺灣便在此時邁向解嚴。解嚴後的社會,走向更自由多元的風氣。且當時臺灣整體經濟快速發展,促使民間出版業的蓬勃興起,再加上學成歸國的藝術家引進西方最新藝術理念,藉此傳統的文化賦予新的藝術生命,在在都為臺灣藝術家創作注入了更多發揮的空間、活力和批判性。與此同時,政府也開始籌備成立各種官方的文藝部門機構,如文化部及臺灣省立美術館(後為國立臺灣美術館)為臺灣藝術文化制度得以正式推展及運作,也讓藝術家有更多實驗與展示的空間。[10]正是在這個階段,《雄獅美術》迎來了符合這波時代浪潮的主編王福東,其收納的稿源多來自當時新世代藝術家。這批新銳藝術家的文風銳利,且藝評總是針砭知名人士作品及既有藝術體制上的諸多問題,在藝文界投下許多震撼彈,引發諸多爭議,但此時卻也是《雄獅美術》營利最豐的時期。[11]


侯華德霍斯著,張心龍譯,〈八十年代的前衛藝術〉,《雄獅美術》第211期(臺北,1988.9),頁126


李陽,〈評析臺灣省立美術館門廳美術作品徵選工作〉,《雄獅美術》第188期(臺北,1986.10),頁14

 

    最終,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加上藝術商業化的趨勢,取得海內外藝術資訊也更加容易,藝術生態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紙質刊物逐漸淡出時代舞臺,《雄獅美術》也在1996年停刊落幕。它在臺灣面臨外交困境致使藝文界開始由外向內反思的巨變時代下因運而生,又孕育了一波波新生代的藝文工作者,成為引領新時代的弄潮兒。《雄獅美術》儼然是冷戰中後期臺灣藝文界潮流變遷的縮影。


李賢文,〈雄獅美術月刊停刊的話——結束是另一生機的啟端〉,《雄獅美術》第306期(臺北,1996.8),頁8

 

三、《雄獅美術》知識庫重點功能一把罩

 

    《雄獅美術》停刊後,創辦人李賢文也推動了雄獅美術的轉型,將過去出版的美術月刊、辭典及年鑑中的資料全面掃描數位化,在2002年建成雄獅美術網,提供讀者查詢所有刊期的篇目索引,成為今天「《雄獅美術》知識庫」的基礎。[12]

 

    目前院內訂購的《雄獅美術》知識庫」的重點功能包含:

 

1.    全文檢索+進階檢索

《雄獅美術》知識庫將雄獅旗下美術月刊、中西美術辭典及美術年鑑全文進行OCR,讓讀者得以利用全文檢索及進階檢索,快速鎖定所需文章的所在刊期,並取得全文內容。

一般檢索

進階檢索

2.    全版影像+全文閱覽

全文檢索之後,有兩種搜尋結果瀏覽模式可供選擇,一種是網頁預設的「圖文並呈」,若喜歡版面簡潔一些的話則可選擇另一種「文字清單」,兩種模式都有附上參考出處,以便學人引用。右側已有多種後分類篩選可供讀者利用。


搜尋結果──圖文並呈瀏覽模式



搜尋結果──文字清單瀏覽模式

 

進入個別文章後,亦可在畫面右上角選擇多種閱覽模式,其中最常用的三種分別為:期刊全版影像、純文字以及圖文對照閱覽模式。


期刊全版影像閱覽

純文字閱覽


圖文對照閱覽

3.    下載篇數無上限

如果想下載文章備存,亦可直接點選右上方的下載鍵,既可獲得該篇全版影像PDF檔。純文字的部分也可以直接選取文字複製,貼在自己的文件檔案中,但由於OCR還是可能存在辨識錯誤,最好還是先核對原文影像後,再複製文字檔。


下載全文


溫馨提醒:雖然文章下載不設限,但還是須提醒各位尊重智慧財產權,下載限個人學術研究或教學目的使用,不得有商業行為,或是連續、大量、有系統的下載。


📣號外加碼📣除了本期《雄獅美術》知識庫資源介紹,筆者亦推薦相關領域學人可搭配參考國立臺灣美術館建置的「灣美術知識庫」。該庫收錄了臺灣美展80年史料、臺美館出版的《臺灣美術》期刊、臺灣各時期重要藝術家及美術團體的相關文獻、圖片及影像資料,且大多屬於公開資源,提供民眾線上查閱使用!

 

 



[1] 李阿目,〈發刊詞〉,《雄獅美術》第1期(臺北,1971.3),頁1

[2] 顏娟英,〈灼灼雙眼,看盡臺灣美術的高峰〉,收入李賢文《走在臺灣美術的最前面:雄獅美術李賢文的回憶》,推薦序文。

[3] 陳曼華《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臺北:國史館,2011),頁33-41

[4] 高森信男,〈折射之島──戰後臺灣藝術脈動〉《歷史文物》第320期(臺北,2024),頁11-12

[5] 陳曼華《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頁162

[6] 陳曼華《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頁199-201

[8] 陳曼華《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頁202-205

[9] 陳曼華《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頁38-39247

[10] 〈臺灣八〇年代藝文發展史——他們因創作而不平凡的人生,拼湊出的是臺灣半個世紀以來的文化風景與時代輪廓!〉,ARTouch典藏,https://artouch.com/artcobooks/content-221216.html,最後參考日期2024.10.26。。

[11] 陳曼華《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頁242-259

[12] 陳曼華《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頁242-25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