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書香: 近史所博士後研究詹宜穎博士訪談錄

 



本文邀請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詹宜穎博士,分享她在本所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歷程與收穫,包含如何延展過去的研究課題、查找新材料開啟新的研究取徑。同時,她也介紹近期贈予郭廷以圖書館的珍貴圖書史料,相信能為關注東亞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乃至女權運動的學人,帶來更多的研究素材及啟發。此批贈書將於六月初上架,歡迎各位蒞臨本館2F新書展示區閱覽。

關鍵詞:東亞知識交流史、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女權運動

*「學人書香」專欄將介紹近代史領域學人,包含本所研究人員、博後及訪問學人,在本所研究及查用圖書資源等經驗。

訪談時間/地點:2024年426日近史所郭廷以圖書館三樓方志室
採訪/編撰:近史所郭廷以圖書館館員張瑜庭






一、知識的跨界及轉譯

       詹宜穎博士的博士論文〈女虛無黨人在近代中、日知識圈的再現與挪用1870s-1911s)〉,主要處理的是19世紀俄國女性革命家,如蘇菲亞(Sophia Perovskaya, 1853-1881)等人的事蹟及形象如何通過俄國革命家的回憶錄,傳播到東亞世界,並產生了什麼變化及影響。[1]日本在19世紀末興起自由民權運動的浪潮,[2]歐洲乃至於俄國的革命經驗,在當時都是日本自由民權運動者亟欲借鑑、效法的對象。有些在歐訪學的日人將俄國革命的相關資訊引介回日本,透過各種既有文學形式重新形塑、詮釋這些參與俄國革命的女性形象,[3]並轉化成符合其政治理念及東亞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女傑」,使之成為日本無政府主義者乃至中國革命黨人心目中的典範人物。

    詹博士的研究領域橫跨了歐洲乃至東亞近現代思想史、婦女史和知識史的範疇,探討東亞知識份子如何接受、轉化西方思想概念(其中又以與女性/女權相關的理論為焦點),以及這些新觀念如何進入東亞文化和政治語境中重新詮釋。在所內擔任博後期間,詹博士延續博士論文的研究,關注歐洲的書籍、文章譯成日文後,再被引入中國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轉變。例如:日本社會主義學者堺利彥(1871-1933)如何翻譯歐美學界對於婦女的論述,再傳入中國,最終成為1920年代中國共產黨人討論婦女問題時援引的重要資源。[4]

    近期則因開設「東亞漫畫史」課程,讓她開始留意東亞早期的漫畫、諷刺畫文本。其中有不少畫作呈現出當時男性漫畫家如何理解女性主義和女權概念,並以圖像的形式描繪出來。例如,明治時期第一位以漫畫家自居的北澤樂天(1861-1955)創辦的《東京パック》,裡頭有很多批判女性主義的諷刺畫作。在中文學界,關注到這些近代漫畫材料的人並不多,她也期望能從這些視覺文化材料中窺探東亞性別觀念的建構歷程。


漫畫諷刺不漂亮的女權主義者演講時沒人肯聽;但若是美女則無人不聽。
圖片引自有樂社,〈不別嬪の女權論者と美人の女權論者〉,《東京パック》717號(1911610日)。

 

畫中批判女性在電車上公然哺乳是應改正的「醜風」,反映「哺乳」從隨時隨地、可公開的育兒活動,逐漸轉變成需隱蔽的、私密的行為。
圖片引自有樂社,〈醜風須改〉,《東京パック》634號(191012月)。

 

二、近史所博士後研究工作之展開

 

    擔任博士後期間,詹博士廣泛利用了各種圖書館和近史所的珍貴資源。其中,最常使用的是「近史數位資料庫平台」中的《婦女雜誌資料庫》《近代婦女期刊資料庫》。由於她的研究經常需要分析中國早期婦女雜誌的文本與作者間的關係,《近代婦女期刊資料庫》中的數位人文工具,能進行統計及視覺化分析,為她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館藏圖書方面,除了婦女史相關的史料和二手研究之外,近期也陸續發掘了不少中日近代的諷刺畫、生活與抗戰主題漫畫相關的書目。

    此外,她認為圖書館挑選開放的試用資料庫,也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資源。雖然有一些期限或下載限制,但是能在短時間內瀏覽自己所需材料的重要管道。當然,近史所本身還有其他重要且獨一無二的資源,如前述的近代史數位資料庫平台中,除了婦女史主題的資料庫外,還包含其他類別的子庫。如果是研究西方知識、概念如何引進中國,西方世界又如何理解中國語言文化等思想史方面的問題,她非常推薦利用其中的英華字典資料庫。其中收錄了1815年至1919年編纂的各種英華辭典,是探討近代中國語言演變及中西思想文化如何交流、轉譯並傳遞的必要工具。

「試用資料庫」資訊可參考郭廷以圖書館網站最新消息,或關注本館FB粉專,試用消息不漏接!

20244月,本所數位資料庫平台新增之「漢語新詞資料庫」,可供查詢最早的語料書證及語言翻譯關係,是探索知識形成與演變的最新研究利器。

 

    除了圖書及數位資源外,近史所亦為博士後研究人員提供了多項重要支援。諸如各研究群舉辦的讀書會,可供博後發展現階段研究並促進彼此交流。詹博士在所內主要參與的是林志宏老師主持的「東亞近代史讀書會」,與會的成員或報告個人研究的初步成果,或講述特定領域的最新研究概況,甚至進一步邀請會內學人籌辦研討會,是很能激盪思考、孕育研究產出的學術社群。所方亦定期籌辦「新秀學者工作坊」,邀請青年學者分享求職經驗,包含可能遭遇的情境或建議等,對博後而言絕對是非常實用的座談。總體而言,近史所鼓勵並支持博士後參與各類學術活動,也對其研究發展給予相當大的資源和協助。

 

三、珍貴贈書導航──近代日本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及女權運動史料

 

    詹宜穎博士此次贈書,主題涵蓋日本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運動相關出版品,以及近代女權運動家全集及其編著刊物兩大類。這批圖書的原作者,皆是活躍於20世紀初的社會/無政府主義者或女權主義者。(如下表)戰後,日本各大學及出版社將他們的文章或過去主編的刊物進行彙整,並於1950-1980年代重新復刻出版。這些文獻目前大多已絕版,臺灣各大學機構圖書館也未必有完整收藏。對臺灣相關領域的研究者而言,可說是相當珍貴的材料。

 

主題

日本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

日本女權運動

類型

期刊雜誌、書信彙編、筆記文集等

期刊雜誌、文集

書名

《週刊平民新聞》(1903-1905)

《青鞜》(1911-1916) 

《大阪平民新聞》(1907.6-1908.5)

青鞜總目次‧索引

《社会主義者の書翰:石川三四郎・福田英子宛書翰集と解説》

《伊藤野枝全集》

《大逆事件記録》(新編獄中手記、証拠物写

 

《管野須賀子全集》

 

    日本社會主義或無政府主義史料中,最早出版的刊物是《週刊平民新聞》(1903-1905),由當時日本的社會主義者成立的平民社所創辦,主要是為了宣傳社會主義及反戰思想。當時日本因日俄戰爭,國內百姓的生活越發艱難,日本社會主義者便站出來控訴戰爭、宣揚反戰思想。《週刊平民新聞》在1905年宣布停刊,因內部開始出現立場及路線分歧,平民社也就此解散。傾向無政府主義路線的森近運平(1881-1911)等人創辦了《大阪平民新聞》(1907-1908)。這部刊物中留下了不少中國無政府主義革命派,如劉師培(1884-1919)、何震(1897-1970)、章太炎(1869-1936)等人與日本無政府主義者之間的互動軌跡。例如,何震曾投書表達自己與孫文為首的革命陣營互為對立關係。這是過去研究何震的學者較少留意的材料。

何震,〈何震女史より《大阪平民新聞》,第7號(明治14年(188195日),頁15


   
《社会主義者の書翰 : 石川三四郎・福田英子宛書翰集と解説》內容可分為部分,前半部收錄了石川三四郎(1876-1956)和福田英子(1865-1927)及其他日本社會主義者與中國革命黨員間往來的書信;後半則是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針對這些推行日本社會主義運動的核心成員,如堺利彥、幸德秋水(1871-1911)等所作的介紹。這對於探討日本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社群網絡,以及其與中國革命黨的人際關係,都是很值得參考的材料。

    1907-1908年,日本社會主義及無政府主義者開始受到政府的打壓,而後在1909年便爆發了著名的「大逆事件」(1910-1911)。這些無政府主義者被指控企圖暗殺天皇,後被警方一網打盡、逮捕下獄。贈書裡的《大逆事件記錄》,除了被關押者所寫下的「獄中手記」,還有「證據物寫」,即當時警方到這些人居處搜索所獲的書籍、資料等「證物」。從中可瀏覽這些無政府主義者閱讀的書目、文獻、考察其吸收了哪些海外思想家理念,這些西方著作又如何影響他們的寫作。例如,他們的藏書中幾乎都有俄國革命家克魯泡特金(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Кропо́ткин1842-1921)的著作,足見其影響日本無政府主義者之深。

    在這場「大逆事件」中,管野須賀子(1881-1911)是唯一一位被逮捕並處死的女性。她在個人的傳記裡,也曾提到自己讀過《近世無政府主義》中的蘇菲亞事蹟,深受感動並心嚮往之,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的女性。可見蘇菲亞的故事傳到日本後,確實對日本的女性造成了影響,甚至被視為是足以效法的典範。藉由《管野須賀子全集》,也可以了解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是如何逐漸成為當時如她這般的女性所信仰的理念。

《大逆事件記録‧証拠物写》扉頁處附有當時《熊野日報》對大逆事件判決報導。

 

    另一批關於女權運動的著作,《青鞜》、《伊藤野枝全集》展現了近代日本女性主義者如何透過文學翻譯及創作,宣揚性別平權理念,並引入當代西方性別觀點。《青鞜》是1911-1916年,由日本女性思想家所主辦刊行的文學雜誌,旨在啟明日本婦女的性別意識,並企圖以文學和教育促進性別平權。[5]刊物中所有的文章都是由女性執筆創作或翻譯。其中翻譯了很多愛倫凱(Ellen Key1849-1926)的文章,有趣的是,這些文章與中國1920年代《新青年》雜誌中刊載的愛倫凱譯著大多有所呼應。[6]

    伊藤野枝(1895-1923)是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及女權主義代表人物,曾擔任《青鞜》的編輯和主筆,撰寫許多倡導自由戀愛、批判貞操等性別議題的社論。上海商務出版社發行的《婦女雜誌》中,刊載了一篇〈貞操觀念的變遷和經濟的價值〉,作者亶素宣稱該文是譯自伊藤野枝的作品。但若比對《伊藤野枝全集》的內容,就可以發現該文不但沒有收錄在全集中,對婚姻的解讀也與伊藤野枝所持的自由開放立場不盡相同,其文很可能另有所本。有興趣的讀者,或可繼續循線追索,探究當時日、中作品流傳與轉譯的情況。

 

    這批寶貴的史料,不僅提供了1920世紀西方思想如何在東亞傳播影響的脈絡,也留下當時日本與中國的知識人在政治、文學與思想上互動、交流的痕跡。在此,特別感謝詹博士懷著「獨閱樂不如眾閱樂」之心,慷慨相贈,讓這些珍貴的書刊有機會能被更多讀者參考利用!



[1] 詹宜穎,〈女虛無黨人在近代中、日知識圈的再現與挪用(1870s-1911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後改寫成〈「革命女傑」再探:俄國革命者「蘇菲亞」形象在日本與中國的流播與轉化(1881-1911)〉,刊載於《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1(臺北,2023.06),頁1-56

[2] 有關自由民權運動的研究頗多,在此茲引數例宜穎在其論文中所提到的代表著作,如後藤靖,《自由民権運動の展開》(東京:有斐閣,1966);安在邦夫、田﨑公司編著,《自由民権の再発見》(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6);寺崎修,《自由民権運動の研究─急進的自由民権運動家の軌跡》(東京:慶應義塾大學法學研究會,2008);安在邦夫,《自由民権運動史への招待》(東京:吉田書店,2012)。

[3] 常見的文學形式如章回小說、詩歌、俳句等,甚至利用中國、日本傳統儒家經典中的歷史故事或才子佳人的題材來比擬、描繪俄國的革命家及其事蹟,好讓日本人更容易了解或帶入異國的故事。但在原本俄國革命家所寫的回憶錄中,並未描寫這些女性革命家的愛情。請參考〈「革命女傑」再探:俄國革命者「蘇菲亞」形象在日本與中國的流播與轉化(1881-1911)〉,頁24-25。文學體裁上的漢學化,請參考該文註60,引用齋藤希史著,盛浩偉譯,《「漢文脈」在近代:中國清末與日本明治重疊的文學圈》(臺北:群學出版,2020)。

[4] 詹博士在2023831日於近史所發表演講,講題「女子復權論的理論基礎:《世界婦人》與《天義》的社會主義史觀」。演講中,她重新審視中國無政府主義者主辦的婦女雜誌《天義》與日本第一份社會主義婦女雜誌《世界婦人》兩刊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將之放在更大的東西思想傳播與交流的範疇中討論。兩刊物成立時間相近,編輯群彼此保有密切關係,且都提出男女關係的歷史階段論與私產制剝奪女性權利的相似論點,這很可能是受到當時西方人類學家摩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 1881)、思想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等人關於家庭發展的線性史觀影響。這些思想透過日本社會主義者堺利彥等人翻譯後傳入東亞。詳細演講內容可參考:陳冠志,〈詹宜穎博士演講「女子復權論的理論基礎:《世界婦人》與《天義》的社會主義史觀」紀要〉,mingching.sinica.edu.tw/mingchingadminweb/SysModule/mvc/friendly_print.aspx?id=1199

[5] 《青鞜》在臺灣已受到學界的關注,相關研究可參考吳佩珍〈「青鞜」同人をめぐるセクシュアリティー言説〉,《言語文化研究》2822016.12),頁47-60

[6] 有關愛倫凱著作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可參見許慧琦,〈愛倫凱在中國:文化轉譯與性別化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72021.06),頁1-7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