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研究新書快報:「人群移動與跨域交流」主題選介

 


本次介紹最新東亞研究成果主題為「人群移動與跨域交流」,本館精心挑選近期出版的
30本中、英、日文相關課題新書,推薦給致力於該領域的研究人員與各方學人,也歡迎隨時蒞臨本館查閱。


*本文引用書目介紹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一、中文新書

1

書目資訊



華夷一也 : 朝鮮士大夫的燕行活動與近代朝鮮世界觀的形成

作者:羅樂然

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24/05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稿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分析何謂燕行,另以洪大容為研究個案,探討一位朝鮮士大夫的心路歷程,以之觀看其學術背景、前往北京的燕行活動如何刺激到他的西洋認識,從而進行深度反思,通過與西洋傳教士及北京士人的接觸,呈現燕行活動對朝鮮學術與社會的影響。下卷則把重點放在十八世紀末與十九世紀初,朝鮮不同階層的文人、高級官員、譯官如文淳得、李圭景、柳厚祚、吳慶錫、卞元圭等人怎樣通過燕行活動接觸其他西方國家,包括作為西洋知識傳入的重地澳門。文中考察他們各種嘗試,從而應對新局勢帶來的挑戰,反思朝鮮並非一直落後世界潮流,並觀察朝鮮人如何通過燕行活動,建立其獨有的世界觀。

2

書目資訊



比較的幽靈: 民族主義、東南亞與全球

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4/05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探討了東南亞民族主義的發展及其全球影響。作者從文化、歷史和民族性等多方面切入,揭示了被殖民經驗與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書中分為四部分,首先探討民族主義的起源與影響因素,接著聚焦東南亞各國的歷史與民族意識,然後比較各國的政治發展與共產主義影響,最後從全球視角反思民族主義與被殖民經驗。作者延伸了《想像的共同體》的理論,深入探討民族主義的形成與發展,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視角。

3

書目資訊



織線為網──明初中日交涉與東亞世界的結成

作者:林炫羽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5

目次未公開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採取東亞視野,論述元、明鼎革時期東亞政治格局變動,並且通過考察這一背景下中日的交涉過程,詳細闡明近代以前東亞國際社會的歷史特徵。本書主要包括元亡明興引起的東亞政治格局的結構性變遷,1372年明朝的祖闡、克勤使日及明朝與日本室町幕府的交涉,「日本國王懷良」名號問題及明朝與日本九州地方勢力的來往情況,足利義持赴朝請經及明、日斷交的內在聯繫,14-15世紀東亞海域的倭寇問題及中日朝三方圍繞倭寇問題的交涉等。

4

書目資訊



東亞視閾下的明初中琉關係研究(1368-1435)

作者:李健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4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將明初近70年的中琉關係置於東亞區域秩序演進的整體視閾下進行探討。通過搜檢關聯性史料,依託奉天門曉諭、楊載鑿空、李浩市馬、梁民出使、地保奴移居、呂淵使日、柴山渡琉等重要交往事件,分析明朝與琉球關係的發展演變過程,並兼及其與北元、高麗、朝鮮、日本、倭寇等的內在聯繫,嘗試構建立體、動態、系統的明初中琉關係相,藉以凸顯明初東亞國家關係的廣泛聯動性和區域秩序構建的複雜過程。

5

書目資訊



抵達安康 : 在身邊的越南移民故事,企業千金、計程車司機、市場與美甲店的阿姨…

作者:高雅寧, 王光輝, 江婉琦, 吳姿樺, 周兆鴻等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4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抵達安康》是一部關於越南移民在台灣生活的紀實作品。書中透過田野調查,採訪了在安康社區、校園、巷弄、市場等地的越南移民,串聯出13個生命故事,揭示了隱藏的越南/台灣史。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包括計程車司機、賣米線的老爺爺、美甲店老闆等,展示了他們如何在台灣站穩腳步,成為照亮他人的光。書中從1970年代講起,描述了南北越戰爭後的流離失所,以及19801990年代在越共統治下的華人生活,並探討了透過婚配、依親、讀書等方式來台定居的移民如何適應新生活。2這本書不僅補足了台灣歷史課本中缺失的一環,也提供了具體而入微的視角,讓讀者更了解台灣移民社會的真貌。

6

書目資訊



東南亞政治變遷下的華人社群

作者:陳鴻瑜

出版社:蘭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3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主要探討東南亞各國華人社群在政治變革中的角色和地位。書中詳細分析了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對華人政策的演變及華人在政治上的參與情況。作者介紹華人在東南亞地區的歷史背景,從古代至近代,華人遷移至東南亞並在商業、勞動等領域貢獻良多。然而,華人也面臨排斥和歧視,尤其是印尼在後蘇哈托時期的排華運動。本書強調華人積極參與政治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聲,爭取自身權益和地位。

7

書目資訊



季風亞洲:全球視野下的跨印度洋文化網絡

作者:謝侃侃, 張忞煜, 曹寅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2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季風氣候深刻地影響著南亞和東南亞人民的生產生活,也令沿海居民積累了跨海遠航的豐富經驗,建立起一張張連接甚至超越不同地理空間的巨大網路。本書跳出以中國或以西方為中心的觀察視角和敘事方式,借用「季風亞洲」這一概念,從「互聯」、「中心—邊緣」、「世界主義」三條線索切入,對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文化和思想流動展開討論,幫助讀者構築一套對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新穎而立體的認知。

8

書目資訊



亞洲海洋大歷史 : 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

作者:達瑞克 (Tagliacozzo, Eric)

譯者: 閻紀宇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2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探討了亞洲海上航道如何形塑地球上一個無比廣大的地區。作者以跨海域和跨學科的寬闊視野,描述人員、商品、宗教、文化、科技與觀念如何藉由亞洲海路大規模流動,為這座全世界最大的洲創造歷史,也為現代世界留下深刻印記。書中融會大量史料與研究成果,並穿插作者的旅遊見聞和實地訪談,呈現出亞洲海洋連結的真實存在及其歷久不衰的影響。這部作品不僅是對亞洲海洋歷史的全面梳理,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史詩之作。

9

書目資訊



身為Amoy : 在臺印尼客家婚姻移民女性之生命敘事

作者:蔡芬芳

出版社: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2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傳統之「上嫁」邏輯或是經濟理性考量常常是一般理解臺灣與東南亞籍配偶之間所產生跨國通婚的框架,本書的印尼婚姻移民即是在如此的視角下遭受臺灣社會的「觀看」。 然而,事實上通婚不只對於結婚雙方來說是一個個人生命中重要的轉折點,再加上需與另一半攜手踏上未知的將來,在走上婚姻之路時,夾雜許多個人的想像或是意圖。與此同時,由國際政經秩序、移出者分別在原生國家與接收社會內部政治、社會與歷史下所處的脈絡所構成的外在的結構要素,亦影響跨國通婚的決定與選擇。為了勾勒出跨國通婚中的複雜樣貌,本書以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主體,透過她們述說自己的經驗,打破她們常被呈現或是被「想像」的單一面貌,而還原鑲嵌在其移動人生中業已存在的複雜性。

10

書目資訊



拜別唐山 : 在馬來半島異域重生

作者:白偉權

出版社:一八四一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策劃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出版日期:2024/01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主要探討南洋華人的生活,特別聚焦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拿律。書中以拿律的人、事、物為核心,展開了一系列引人入勝的小故事,體現了華人族群之間、其他民族之間、國家之間以及經濟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這些故事展示了華人如何在馬來半島這片異域上重生,並與當地社會融合。

 

二、英文書目


1

書目資訊



State building in Cold War Asia : comrades and competitors o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作者:Qingfei Yin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24/08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探討1949-1975年間中國和越南兩個革命國家如何在邊境地區進行國家建設。作者利用中國和越南的中央和地方檔案,揭示邊境居民如何應對這些前所未有的國家擴張政策,並如何利用社會主義兄弟情誼的語言與當局談判。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理解冷戰期間高度不穩定的中越關係,並強調了兩個現代化革命力量在邊境地區的競爭與合作。本書是研究國家建設、去殖民化和領土化等宏觀理論與微觀敘事的寶貴資源。作者通過描繪走私者、士兵、新娘和水牛的跨境生活,將國家建設、邊境建設、聯盟建立和聯盟破裂的過程生動地呈現出來。

2

書目資訊



Comfort Women of the Japanese Empire : Colonial Rule and the Battle over Memory

作者:Yuha, Park

出版社:Routledge

出版日期:2024/07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這本書探討了「慰安婦」問題,特別是韓國女性在亞太戰爭期間被迫為日本軍隊提供性服務的經歷。作者重新審視了這些女性的複雜經歷,認為她們不應僅僅被視為被動的受害者。書中揭示了韓國社會在這一問題中的角色,特別是父權制和中間人的影響,以及與慰安婦並存的韓國青年女性志願勞動團。作者強調韓國的殖民地地位,與日本侵略和征服的領土不同,並討論了帝國中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關係的複雜性。她主張應更全面地理解當時人們的心態,避免用現代的價值觀來解決過去的不公。這本書旨在尋求和解的途徑,同時深入探討帝國、紀念和審查等關鍵問題。

3

書目資訊



Making Mao’s Steelworks : Industrial Manchuria and the Transnational Origins of Chinese Socialism

作者:Hirata, Koji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24/06

目次

館藏資

簡介

本書探討了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鞍山鋼鐵廠(Angang)從1915-2000年的歷史。鞍山鋼鐵廠是毛澤東時代中國最重要的工業企業之一,這本書通過利用中文、日文、俄文和英文的檔案資料,揭示了中國快速工業化過程中的跨國互動、國內因素和地方動態,並通過鞍山鋼鐵廠這一獨特視角,探討了毛澤東時代中國的複雜變遷。本書展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20世紀的共生關係,並將中國置於全球晚期工業化的複雜歷史背景中,並提供了一個分析東亞工業體制的新框架。

4

書目資訊




Borderland Dreams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Korean Chinese Workers

作者:June Hee Kwon

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23/11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1990年代初以來,韓裔中國工人從中國東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大規模遷移到韓國。本書揭示了這些移工在追求邊境夢想的過程中,如何轉變為跨國民族化階級。作者分析了韓裔中國人在後社會主義中國和後冷戰韓國的新自由主義化體制交匯處,持續渴望「離開以過上更好生活」的現象。書中詳細描述了韓裔中國人、南北韓人和漢族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和親密關係,捕捉了這些在邊境地區生活的人們多樣且多面的願望。

5

書目資訊



Chinese Colonial Entanglements: Commodities and Traders in the Southern Asia Pacific, 1880–1950

作者:Julia T. Martínez, Claire Lowrie, and Gregor Benton

出版社: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出版日期:2024/07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滿洲國曾被稱為日本的生命線,作為當時日本國策,許多農業開拓團被派遣到這個傀儡國家,奪取當地人的土地,並在各地建立日本人村莊。其中還包括基督教開拓團。這本書是關於這些團員在戰敗後的遭遇口述史料。

6

書目資訊



Asia after Europe: Imagining a Continent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Sugata Bose

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24/02

館藏資訊(含目次)

簡介

本書探討二十世紀全球權力平衡的變化,特別是亞洲在經濟與政治上崛起的過程。書中強調了亞洲人如何在衝突和重疊的觀點中理解他們的聯結與角色,並追蹤了思想和人員在殖民和國家邊界之間的流動。作者分析亞洲思想、藝術和政治的發展,這些發展挑戰了歐洲和美國的模式,並將亞洲性定義為全人類團結的核心。本書回顧了亞洲團結和普遍主義的早期表現,特別是在1905年日本戰勝俄國之前的情況;一戰及其後的革命合作,當時亞洲普遍主義與威爾遜的國際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並行發展;以及大蕭條和二戰對亞洲概念的影響。即使在戰後,亞洲普遍主義的形式仍持續存在。

7

書目資訊



Japanese Perceptions of Papua New Guinea : War, Travel and the Reimagining of History

作者:Nishino, Ryota

出版社:Bloomsbury Academic

出版日期:2024/04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探討了日本人對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認知,特別是戰爭與旅行之間的互動。書中比較了二戰期間派駐東新幾內亞的士兵回憶錄與戰後遊客的記錄,揭示戰敗記憶如何影響日本人對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看法,並塑造了兩國未來的關係。書中運用多種日本的原始資料和檔案,首次以英文分析了日本對巴布亞新幾內亞戰役及其後果的社會和政治影響。內容包括對戰爭中食人現象的探討、軍醫的紀錄、電影改編、紀錄片的合作、漫畫家水木茂與新不列顛島村民的互動,以及旅行文學中的情感覺醒表現。

8

書目資訊



The Japanese Soldiers in Second World War Thailand : Grassroots Relations

作者:Kakizaki, Ichiro

出版社:Routledge

出版日期:2024/04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重新檢視二戰期間泰日同盟的真實形象,特別關注日本軍隊在泰國通過或駐紮期間發生的事件和事故。書中利用泰日之間的事件/事故記錄,揭示了泰國人和日本人之間的基層關係。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在戰爭初期和末期事件/事故的數量很大,但在戰爭末期由泰國人引起的事件/事故急劇增加,而日本人引起的事件/事故在戰爭初期達到高峰後逐漸減少。因此,泰日同盟的真實形象是一個雙方都被迫忍受頻繁發生的事件/事故的同盟。

9

書目資訊



The Other Great GameThe Opening of Korea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East Asia

作者:Sheila Miyoshi Jager

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23/05

館藏資訊(含目次)

簡介

在19世紀,俄羅斯參與了兩場“大博奕”:一場是眾所周知的,沙俄帝國在中亞與英國對抗;另一場則是鮮為人知但同樣重要的,俄羅斯、中國和日本爭奪朝鮮半島的主導權。在這本書中,作者揭示了這場圍繞朝鮮的競爭,這場競爭既由朝鮮國內的爭端驅動,也由大國之間的競爭推動,並且為東亞和更大的全球秩序的未來奠定了發展方向。

10

書目資訊



Transnationalism and migration in global Korea : history, politics, and sociology, 1910 to the present

編輯:Joanne Miyang Cho, Lee M. Roberts, and Sang Hwan Seong

出版社:Routledge

出版日期:2023/11/17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韓國在現代歷史中與其他國家的跨國聯繫,打破了韓國在1990年代經濟全球化之前是一個自我封閉國家的形象。從1910年被日本帝國併吞開始,韓國就頻繁地與東亞和西方國家發生跨國糾葛。書中探討了韓國如何在面對全球化挑戰時,處理與日本帝國的殖民關係以及與西方的政治和經濟關係。早期章節涵蓋了韓國移民在美國的民主共和主義起源、荷蘭皇家石油公司在韓國的活動以及日本帝國的監獄制度。從二十世紀後半葉到現代,書中深入探討了韓國與歐洲的冷戰政治、在中國、日本、俄羅斯遠東和西方的跨國韓國社區,以及從俄羅斯遠東返回的韓國族裔。


三、日文書目

1

書目資訊



コロニアル・エンカウンター 比較に抗して : 1945年前後の朝鮮、台湾、日本の対話的テクストを読む

作者:申知瑛

出版社:勁草書房

出版日期:2024/07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探討了朝鮮和台灣在日本帝國殖民地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接觸與交流,通過記錄文學、座談會、傳單和新聞文章等資料,分析了在暴力和支配下被殖民者之間的共鳴與聯繫。作者試圖回答兩個核心問題:被殖民者能否在沒有殖民地尺度比較的情況下相遇,以及去殖民化與他者性是否能共存。這本書揭示了在殖民地壓迫下,儘管困難重重,被殖民者之間仍然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共鳴和抵抗。這些分析不僅有助於理解歷史背景下的社會動態,也為當代的去殖民化運動提供了新的視角。

2

書目資訊



近代朝鮮文学と民衆 : 三・一運動、プロレタリア、移民、動員作者:影本剛

出版社:春風社

出版日期:2024/02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探討了近代朝鮮文學如何受到民眾力量的啟發與影響。作者詳細分析了三・一運動對文學的影響,指出知識分子在面對民眾力量時的羞恥與自責。書中還探討了20世紀初期的無產階級文學,特別是蔡萬植的作品,如何反映了農業勞動者的生活與困境。此外,書中也提到關東大震災後朝鮮人的生活,並分析了廉想渉的作品如何追求絕對平等。李箕永的作品則展示了民眾在動員過程中的敵對性與轉向問題。這本書不僅重新審視了日本對朝鮮文學的認識,還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對於理解近代朝鮮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書目資訊



南太平洋の中国人社会 : 客家、本地人と新移民

作者:河合洋尚

出版社:風響社

出版日期:2024/04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主要探討塔希提、紐卡里多尼亞、瓦努阿圖和斐濟等地的中國人社會,涵蓋了地理與人口構成、移民歷史與經濟活動、華人團體的成立以及新移民的影響等方面。這本書強調了南太平洋島嶼部中國人社會的多樣性,並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現狀分析,是了解該地區中國人社會的寶貴資源。

4

書目資訊



「発見」された朝鮮通信使 : 在日朝鮮人歴史家・辛基秀の歴史実践と戦後日本

作者:山口祐香

出版社:法律文化社

出版日期:2024/03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近世日本與朝鮮王朝的關係由朝鮮通信使承擔,但這段歷史一度被遺忘。本書以在日朝鮮人影像作家及民族運動家辛基秀的實踐為主軸,描繪了朝鮮通信使作為克服民族歧視和日韓友好象徵的「發現」過程。

5

書目資訊



証言・満州キリスト教開拓村 : 国策移民迎合の果てに

作者:石濱みかる

出版社:日本キリスト教団出版局

出版日期:2024/01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滿洲國曾被稱為日本的生命線,作為當時日本國策,許多農業開拓團被派遣到這個傀儡國家,奪取當地人的土地,並在各地建立日本人村莊。其中還包括基督教開拓團。這本書是關於這些團員在戰敗後的遭遇口述史料。

6

書目資訊



満洲スポーツ史 : 帝国日本と東アジアスポーツ交流圏の形成

作者:高嶋航

出版社:青弓社

出版日期:2024/01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在多民族交錯的滿洲,運動是如何實踐的,又扮演了什麼角色?這本書聚焦於企業運動、女子運動、朝鮮人和台灣人的運動員等,從「勞動」、「民族」、「移動」和「國際關係」的角度,揭示了滿洲運動的各種面貌。

7

書目資訊



二重読みされる中華民国 : 戦後日本を生きる華僑・台僑たちの「故郷」

作者:岡野翔太

出版社:大阪大学出版会

出版日期:2023/12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這本書探討了「台灣系華僑」在歷史變遷中的存在與自我認識。書中詳細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之間爭奪海外華僑認同的激烈過程。特別是居住在日本的台灣出身者和與台灣有關聯的大陸出身者,面臨支持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台灣獨立的政治選擇,並在這些選擇中形成了多樣的自我認識。書中重新審視了在日華僑研究中未被明確定位的台灣系華僑,並探討了地圖上劃定的邊界及其對稱呼和自我認識的影響。這本書不僅是對戰後東亞地區秩序重組的深入研究,也是對台灣系華僑身份認同的深刻反思。

8

書目資訊



本土決戦と外国人強制労働 : 長野県で働かされた朝鮮人・中国人・連合国軍捕虜

編輯:長野県強制労働調査ネットワーク

出版社:高文研

出版日期:2023/09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這本書探討了太平洋戰爭末期,外國人在日本遭受的差別待遇和人權侵害,特別是強制連行和強制勞動的歷史。書中記錄了在鹿島組(現為鹿島建設)御嶽發電所工作的中國人的證言,描述了他們在日本的痛苦經歷,包括飢餓、寒冷和暴力,許多人因此喪命。日本在戰爭期間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為了填補這一缺口,強制帶來了朝鮮人、中國人和聯合國軍俘虜。長野縣因其地理位置成為天皇和大本營等政府中樞機關的候選地,並開始了各種設施的突貫工事。這本書通過長年累月的史料研究、生存者的口述訪談和現場調查,詳細記錄了在長野縣各地勞動現場工作的朝鮮人、中國人和聯合國軍俘虜所處的苛刻環境。

9

書目資訊



満蒙開拓団国策の虜囚

作者:加藤聖文

出版社:岩波書店

出版日期:2023/02

館藏資訊

簡介

滿洲事變後計畫的日本各地農業移民,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展開,成為以軍隊為主導的強有力的國策,甚至還派出年輕人去當義勇軍。他們在邊疆面臨中國農民的反對,過著艱苦的生活,戰爭失敗帶來的悲劇尚未結束,本書記錄了移民從計劃到最終結果的整個歷史。

10

書目資訊



朝鮮人シベリア抑留 : 私は日本軍・人民軍・国軍だった

作者:金孝淳 (김효순)

出版社:東京外国語大学出版会

出版日期:2023/02

目次

館藏資訊

簡介

本書記錄在日帝時代被徵兵並送往滿洲的朝鮮青年們的經歷。這些青年在解放後成為蘇聯軍的俘虜,被送往西伯利亞,經歷了極其艱苦的生活。即使在戰後回到南方的故鄉,他們仍然面臨著持續的苦難和不公。書中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他們在西伯利亞的生活,包括被俘、生活條件、蘇聯的戰犯追捕等。第二部分則講述了他們回國後的困境,如朝鮮戰爭、社會的排斥和沉默的強迫。

 

留言